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前鎮草衙地區為包圍在舊第一、第二臨港線之間的前鎮、草衙舊部落,位於高雄市中心邊緣,前鎮河橫亙其間。1960年代因周遭勞力密集型產業聚集,吸引大量農轉工移民搬遷至此地而蓬勃發展。1980年代後,隨著產業外移與轉型,此區逐漸成為高雄市人口外移嚴重與家戶平均所得低落的區域,也因過去工業造成的污染及大量違建問題而長期蒙受「都市之瘤」的汙名。不過,在鏽跡斑斑看似沒落的外觀之中,其實仍擁有承襲過去五路移民而來的開創能量,過去作為落腳城市而蓄積的人際關係網絡與邊緣社區韌性依然發揮強大功能,尤其在新冠疫情之中,看似過時的社會照護網絡迅速發揮功能,看似沒落的商店街也維持內穩定的運作機制。而隨著周遭工業用地和交通改為大型購物中心與輕軌,新一波的移民也開始進來,前草的人文地產景正在加速變化中。因此,過去工業時代、社區總體營造時代所維繫、蓄積的能量要如何與新變化連結、對流與開展,將是前草區的重要課題與創生契機。

所謂的「勞動」,指的是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所需而改變所處環境的行動,勞動的價值更在於人們透過這些改變環境的各種行動,創造了文明文化,建構了生活世界。勞動並不是單純的苦活,而是與行動的歷程、工具、技術發展有關,這樣的勞動觀念、工具與技術,都構成了我們當前所擁有的文化內涵與世界面貌。由此來看,前鎮的價值,不僅在於作為台灣過往成就經濟奇蹟的發動機,更代表台灣勞動力與其延伸出的小型產業網絡,奠定了台灣各階層追求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前草團隊希望能透過梳理前鎮工業的發展歷程與勞動歷史,以及再論述前鎮作為「一座富有創業精神的落腳城市」之概念,提示人們重新思考「勞動」之於生活的意義。

因此,我們透過對前草百工的勞動生命敘說調查,來發展出地方知識與在地敘事的可能,同時藉此來轉譯為庶民可以理解的社會行動,包括策展、戲劇、遊戲等,希望能透過這些過程,來重新建立居民的在地認同,進而能夠理解「勞動」並非貼在自己身上的污名化標籤,而是更值得自己去面對的歷史遺產。於是我們發展出了「前草創創生活節」,以這個生活節為中心,我們得以串連社區團體,並且重整我們所有的資源,以嘉年華會的方式吸引居民目光,創造一個「非常的日常」,來讓前草人「重新發現自身」。

 

而在初步建立了勞動敘事與社區認同,並聚集了一群有意改變社區的青年後,我們也將把核心從「敘事」轉為「社區再造」,透過「前草願景聯盟」與「青年結盟基地」的設立,前草社區得以在內部發展出可以改變自身與面對外在挑戰的組織,培養自己成為「韌性社區」,進而「社區再造」。

前期計畫以勞動價值再論述為核心,透過勞動生命敘事探究與轉譯、組織策略聯盟、大學與社區的文藝共創來重建前草認同、開展創生網絡與建立地方品牌,已形成工夫活(地方刊物)、前草踹共職人講堂(公民論壇)、前草創創生活節(區特色活動)等穩定運作的公私協力機制。2022年新一期計畫中,除延續既有的成果持續提供社區能動者行動的聚合點,以及針對前鎮、草衙內部閒置空間與街區進行更細緻的設計改造與活化之外,也將更積極向外展開前草青年結盟、廣域串聯以及與市府層級的合作,共同擘劃各種社會創新事業,以期打造更具宜居性、包容性、永續性的「韌性社區」。行動方案為:

  1. 成果永續—前草自立共生生態系的延續與開創:延續前期成果,持續經營在地文化支持系統、開展在地創生網絡與調整公私協力機制,致力於構築讓在地各社群既能維持各自主體性與異質性,又能與其他社群在協商中共同創造新關係、新價值的自立共生生態系。
  2. 青年結盟—前草社會創新與廣域連結的推展連結:透過青年結盟平台串聯地方商家與「工業—漁業廊道」漁港廊道,共同思索與解決產業轉型、弱勢族群、居住正義等課題,開展社會創新事業。
  3. 空間再造—前草城市共生行動:從前鎮第二公有市場、興仁公園、興仁國中和前鎮國小校舍的改造出發,與在地居民和學子共創前草公共空間的多元新機能,成為多元對話和美學能在此發生的場域,持續滾動新的社會關係與可能性。

計畫團隊

共同主持人暨前鎮草衙區召集人 吳亦昕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謝如梅副教授

研究助理 林心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