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 在全球化競爭下,社會追求經濟發展,但貧富差距加遽、生態環境破壞、民主發展停滯等現象,卻也接踵而至。較之理工、生醫領域藉著技術研發、產學合作參與經濟生產的學術實踐模式,人文社會科學則可透過概念創新與社會實踐,提出回應全球社經發展負面效應的有效解決方案,甚至從積極面走向更具行動力、更富含社會公益價值的創新模式。

    2012年,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首度公開徵求「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待以人文關懷及學術研究創新的角度,探討當前臺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透過議題研究與社會行動方案設計,彰顯人文與社會科學對於社會改革的貢獻,以在地實踐、突顯區域特色的方式,營造更有品質的生活環境。於此同時,也希冀鼓勵大學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多元學術典範,創造大學制度變革的可能性。

    (以上計畫說明取自新作坊)

  • 2019-2022【從過渡到轉型:以創意發展高雄灣岸韌性社區】

    中山大學首先以「灣岸創生:高雄過渡社區的記憶再現與創新轉型」計畫主題,沿高雄最早發展的三大灣岸區域:舊港區、舊左營區、前鎮草衙區,投入科研人才進行在地駐點。這三個區域同因城市發展而步入過渡階段,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基礎建設更新緩慢、缺乏社區創生意識等問題。中山大學與三大社區共同發起創生運動,為當地注入感知與創造的活力,並協助其轉型為具有社會創新動力的創生典範。

  • 2022-2024 【從過渡到轉型:以創意發展高雄灣岸韌性社區】

    在過去三年半以介入高雄灣岸地(左營、舊港與前鎮草衙)的「過渡社區」為首要工作,陪伴社區挖掘在地文化、推動數位發展與公民參與,促進社區再生轉型。在執行計畫三年半之後,2021年五月COVID-19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台積電即將進駐楠梓地區帶來的房價與人口波動,十月鹽埕區「城中城」大火案凸顯地區域發展不均,均顯示出在地社區面對各種衝擊時,需要更強的「韌性」,才能有效面對相關的各種難題,這也是本計畫希望協力進行的工作。本計畫將以創意活動陪伴灣岸過渡社區發展轉型成為「韌性」社區為主要目標。計劃將以VACCINE方法論為主要策略,即:「遠見」(vision)、「同盟」(alliance)、「創意」(creativity)、「共作」(collaborate)、「跨學科創新」(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網絡」(networking)、「賦能」(empower),希能藉此培養在地社區發展出具有文化韌性、經濟韌性、環境韌性與社會韌性的「韌性社區」。

  • 計畫團隊

    計畫主持人  鄭英耀校長

    共同主持人暨執行長 彭渰雯教授

     

    左營區

    共同主持人暨左營區召集人 夏晧清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李思嫺副教授、陸曉筠副教授

    博士後研究員 葉維俐博士

    研究助理 莊政一

     

    舊港區

    共同主持人暨舊港區召集人 宋世祥助理教授

    博士後研究員 黃紫翎博士

    研究助理 蔡濟安

     

    前草區

    共同主持人暨創生基地召集人 吳亦昕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 謝如梅副教授

    博士後研究員 陳美靜博士

    研究助理 林心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