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顏正裕、許哲寧

責任編輯/陳志維

 

「即使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平日工作或假日休閒也許不會經過前鎮草衙地區,更別說能夠踏入這塊神秘的區域。」中山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李至昱這麼說。聊到從小對於「草衙」的印象,不少高雄人以訛傳訛認為那裡是「化外之地」,長輩更曾經嚴正規定大家不得踏進那個看得見看不見的城市區塊。然而背上汙名的草衙其實擁有一段光輝的歲月,近年來因為捷運開通與商場進駐,許多人重新注意到這裡,也開始有地方團體在此耕耘。

 

俗稱為「落腳城市」的前鎮草衙區域。依照地理發展可分成六個區塊,包括前鎮、草衙、佛公、戲獅甲、籬仔內、崗山仔。當年在此地堪稱「世界第一」拆船業和鄰近工業區,吸引大量外來人口,再配合加工出口區的加持之下,70到80年代從原本6萬人激增到20萬人,工業區帶來的人口放射許多食衣住行的周邊產業,包括允棟市場的攤販、勞動人力所需的國術館、中藥行等等,也讓這個區域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小世界,到這裡創業的店家無不拚盡全力,養活自己養活全家。

中山團隊深入採訪前鎮老居民,聽著他們打拼的故事,也同時記錄時代的縮影。國術館老闆侯澄三,在當年加工出口區工廠林立的六零年代,職業災害時有所聞,但鮮少人重視自己的權益,只能下班或放假到國術館整骨,再行上工。侯澄三也身兼里長20年,為民服務的精神都被看在市民眼裡。至今他仍覺得堅持與用心才是事業長久的良藥。簡碖阿姨起初是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奉命結婚做雜貨店,之後透過轉賣拆船廢油開始,進入這個在地產業,過去憑著年輕的一股拚勁,從一台油管車累積到三台,也身兼允棟市場的管理員,甚至跟著老公應酬交際。拆船業沒落之後,簡碖阿姨也因為年紀漸長而退休,從她身上可以看出當年創業家如何克服並翻轉環境。過去在允棟市場的生意熱絡,國小畢業就進入社會的麗蕙阿姨,在自家的水果行時常工作超過14小時,每逢重大節慶甚至超過18至20小時,以至於脊椎開刀太多次而不得不退休,雖然單純賣水果,麗蕙阿姨也以過人的細心,以及對窮苦人家的愛心,走出自己的人生。

然而,1986年小港大仁宮發生卡娜莉郵輪爆炸事件,死傷人數超過百人,幾乎整條街道佈滿碎玻璃,促使當地拆船業畫下句點,加上台灣整體產業的轉型與傳統工業的外移,前鎮草衙也開始被世人遺忘,青壯年人口不斷流失導致一連串產業、社會問題。夾在商業興盛的都會區與社造關注的偏鄉之間,「不山不市」的標籤被貼在前鎮草衙,也讓在地居民無法享有足夠的資源。部分地區也因吸納過量的外來暫居人口,導致違建林立,甚至社區內出現「厝包路、路包厝」的奇特景觀,也容易形成治安死角,讓這個曾經乘載台灣經濟繁榮的區域,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

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意與社會實踐團隊的宗旨,就是希望透過大學與地方的連結,協助正處於轉型的「過渡社區」從地方創生的概念中找到新的方向與契機。從實地踩踏和共同合作開始,中山大學前草團隊爬梳這塊地區代表性的文化歷史背景,將此地居民認真勤奮打拼的生命歷程,用不同形式轉化為值得推廣和傳頌的故事。在社區方面,在蔡敦浩老師的帶領下,連結中山大學的通識中心、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等跨學院的老師,以『前草。酷ㄟ』團隊正在規劃前草駐點基地「前草智學坊」,連結大學與在地中小學聯合共學,以實際的駐點加深地方連結,並在允棟市場設立「允棟策展空間」,舉辦定期的前草系列策展,展示在地勞動文化品牌,更籌劃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將前鎮草衙民眾的生命故事改編為舞台劇,於國家殿堂上演,加深在地居民的地方認同。在大學端,未來也將設立西灣創新學院學程,更有系統地整合各界資源,期待用文化、知識、教育的力量再現前草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