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結合今年度臺灣設計展在嘉義,由國立中山大學承辦國發會「南區地方創生輔導中心」主辦的「青年齊步走—創生GO不GO見學工作坊」同步選在嘉義進行;除了設計展區,更安排走訪洲南鹽場、將才工場,以及2020年新成立的嘉義市立美術館。透過在地團隊、青年彼此交流,為南區的特色DNA找到新定位。本次活動除了匯集來自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的創生青年工作站,共有23個地方創生相關團體、工作者,以及中山公事所師生及USR團隊一同參與。
(中文) 工作坊首站來到布袋海濱的洲南鹽場,在強烈的東北季風下體驗傳統製鹽,創辦人蔡炅樵總幹事分享一路以來的創業過程。文資研究出身的蔡總幹事談到,做文化的人往往會陷於對於環境事物的感傷懷舊中,卻很難走出未來;因此他決定親自走入鹽田,實際找出傳統鹽業文化的未來。除了延續傳統天日曬鹽,洲南鹽場亦發展環境教育,導入儀式概念推廣土地倫理。此外他也以葡萄酒為例,認為鹽同樣會因為年份、環境、氣候以及採收方式差異,產生不同的層次口感,並依此發展出不同特色的鹽巴,以文創概念為傳統製鹽創造新的價值。
(中文) 下午工作坊團隊來到甫獲2021台灣建築獎的嘉義市立美術館。首先由策展人導覽「現域」特展,展覽由6組團隊,透過觀察嘉義地理水文,以及公共空間關係進行創作集結而成,讓大家對嘉義有更多元的理解認識。賴依欣館長則分享嘉美館的創建核心和建築特色。美術館建築本體是由過去公賣局改建而成,並回應嘉義日治時期以來作為「畫都」、「木都」的文化背景,改建過程中以大量木質為元素,賦予原先斑駁水泥建築不同的生命與溫度。對比其他都會型美術館,賴館長認為,身為地方型美術館的嘉美館,更重要的任務是串聯起在地民眾與藝術文化的連結,從地方文史根基中發展出屬於嘉義脈絡的文化特色,而這樣的概念亦與地方創生的精神不謀而合。
(中文) 第二天的行程則是進入嘉義市後驛社區的將才工廠進行參訪與社區導覽,如同許多都市的後站區域,社區也處於都市轉型過程中,遭遇到產業衰退和人口外移,以及延伸的環境甚至治安等社會問題。台灣田野學校團隊,透過社區規劃師的概念,結合環保局社區綠美化計畫,集結志工與社區夥伴,將廢棄多年的醬菜工廠整理為現在的「將才工場」。團隊以分年分期的概念,首先清理建築中的垃圾與廢棄物,在硬體部分先打造出可供社區民眾聚會休憩的空間;之後導入軟體層面,利用空間舉辦工作坊與相關課程,培力更多社區規畫師,也促進更多社區擾種。因此,團隊也取原本「醬菜工廠」的諧音作為「將才工場」的名稱,象徵對於過去的連結以及在地人才培育的展望。
(中文) 整體行程中也安排了台灣設計展嘉義監獄展區及宿舍區的參訪,並透過午餐時間,由嘉義發跡的台灣速食品牌「樂檸漢堡」創辦人,分享品牌理念與創業過程。參訪行程的最後,南輔中心與計畫合作單位-5%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透過工作坊,讓青年培力團隊相互認識與交流心得。南輔中心吳涵瑜執行長表示:「南部地區的青培團隊已在各自場域創造了亮眼成績,中心也會積極串聯不同區域的夥伴,進行更多元的跨領域合作提案,共同燃起南台灣的創生之火。」中山大學近年來不僅在校內規畫跨領域的設計思考課程,培育因應未來所需的人才;對外亦結合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及USR計畫,以豐沛的學術能量及資源整合能力,作為南部地方發展最堅實的後盾,與南部青創團隊共同設計地方創生更多元的發展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