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葉維俐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團隊(後稱「渡.左營」團隊)長期推展社區共培活動,結合在地藝術家規劃《合群人—多媒材創作課程》,透過編織藝術、參與式設計、五感體驗、工作坊等形式,提升在地社區居民對於「公共空間」的認識與互動。並結合中山學生籌組的「金孫團」,進入社區陪伴長者參與課程活動與藝術創作,今年五月利用課程作品在社區空件進行藝術展覽,分享青銀共創的課程成果。

(中文) 「渡.左營」團隊與高雄在地藝術家織織人工作室孫佳暄共同規劃「織夢合群」課程,學員們透過回憶眷村生活、翻閱眷村書籍、網路查找眷村元素等方式,以繪畫、拼貼、剪紙、摺紙等多元方法呈現社區意象。像是眷村紅色大門、九重葛、煙囪式木炭銅鍋、電視櫃、幾何地磚、窗花、國旗、磨石子地磚、保溫水壺等過往生活中的記憶實體,都成為長者多姿多彩的創作來源。在藝術家的帶領下透過編織,將社區意象轉化為編織作品,由中山大學大學生所籌組「金孫團」也課程中陪伴長者共同創作。學員們在編織縫紉的過程中,曾表達覺得困難或者手會痛,但是彼此相互陪伴與鼓勵下,依舊努力的慢慢完成作品。

(中文) 計畫團隊也特別在社區內舉辦「織夢合群」成果展,由長輩們親自將編織作品裝飾上合群新城的「義區」及「和區」中的欄杆,學員郭惠鈴表示透過將童軍繩用布纏繞,再用手縫,他們一針一線將作品完成,學員張淑仙也期許未來有更多人能夠來欣賞他們的作品。博士後研究員葉維俐表示透過編織作品裝飾,公共空間形成一個展覽的空間,也將社區中的開放空間打造成為一個居民可以聚在一起互動交流的公共空間,更延伸了長輩於家裡之外的活動空間,此外,亦有助於提升外觀相近的集合式國宅的空間辨識度。合群里里長倪同慧也談到,大樓社區的欄杆比較是冰冷的東西,將這些編織作品掛上去的話可以溫暖它,同時也能提供給里民來欣賞。大家都很自豪自己的作品佈置在合群社區的公共空間中,邀集鄰居親友們來合群社區觀賞裝置藝術。

(中文) 本次《合群人》計畫自2023年開始已進入第二期的發展階段,中山大學期望藉由藝術導入的形式,帶領民眾提升公共參與,透過改造公共空間,提升空間辨識度,美化居住環境,以增加社區凝聚力。也期望讓高齡者能融入社區,藉由「青銀共創」的方式,協助長者找回自我認同的價值感,同時可以善用社區資源,擴展更豐富的生活空間,促進樂齡健康及社區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