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中文)  

南區輔導中心與林事務所合作辦理「城鄉對流南區串流-支持系統構建工作坊」,長期研究地方創生戰略的林承毅執行長結合「關係人口」、「創生風土人」以及「城鄉對流論」等論述,引導學員產出屬於南區創生支持系統的運作模式。學員經過資源盤點、關係人口、未來企劃、內容實做的工作坊中,發想出對流及串流特色的地方創生行動方案,從中思考培力工作站連結其他鄉鎮的可能性。

 

|本篇為地方創生基礎概論、地方創生未來式的課程摘要|

(中文) 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城鄉過疏的問題,地方創生旨在透過破壞式創新,突破家鄉可能消失的困境,因此地方創生事業相較於一般創業,更關注如何創造社會影響力。舉例來說,開設一間餐廳屬於個人的一般事業,但如果這間餐廳能運用創意、設計,在獲利之餘也同時傳遞出在地風土的美好,讓消費者感受到地方魅力,那麼此事業就對當地的創生有所貢獻了。

 

在後疫情時代下,許多人在城鄉的推拉力之間,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索如何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從而有機會帶動台灣人口均衡發展。老師鼓勵正在起步的有志青年們,不急於爭取地方資源,而應先自我投資並做出一些成績,直到成為作品質量夠佳的somebody、自我投資並做出一些成績,再來和其他團隊談合作,以此為基礎的互動關係才會更穩健。針對目前相對成熟的團隊,除了思考永續的創新策略,也可以嘗試連結企業資源,找到一些有共同願景的夥伴,迎來地方共好的新契機。

 

日本比台灣提前經歷了經濟及人口老化的社會發展,因而也更早提出對界限集落、地方消滅現象的憂心。林執行長認為,「比起『地方創生』,『地域活化』的精神更為貼切」。亟待拯救的地方其實無所不在,但伸出援手的前提是必須有人在乎。執行長從台日的經驗中歸納出判斷地方是否需要拯救的「性感力」指標,即自發性、危機感及創造力;也就是說,唯有地方的人自覺身處危機,願意自發開始行動,且找到一群有創意的人共同加入時,這些改變才能創造出意義。因為地方創生不是一種情緒勒索,投入自己歡喜甘願做的創生行動才會長遠。


(中文) 回應城鎮去中心化的大趨勢,過去多數人是傾向先安居、再樂業,而如今的定居思維也逐漸被打破。我們可以先找到一個地方,可能是家鄉或是「緣鄉」成為心之所向,再來思索如何透過都市旅居、兼職、移地工作來與它連結,屆時的所有人都有機會從一地的「關係人口」,開始嘗試「流動創生」,進而發展「二地居」住的模式,「城鄉對流論」的論述便是由此發展而來。都市與鄉鎮不會站在推/拉人口的對立面,而是由都市育成關注鄉鎮的「風型人才」(風の人),串連選擇深耕在一處耕耘的「土型人才」(土の人),打開二地居住、多點生活、故鄉兼業流動性,串連城鄉能量的未來。

 

或許未來台灣能慢慢發展出「郡創生」的概念,就像日治時期的台灣只有五州三廳一樣,我們可依據這樣的行政劃分規模建立出中核心的生活圈,並由此發展出專屬的地域品牌。「未來會消失的不是人少之處,而是沒有魅力之地」,執行長勉勵大家,地方創生本就是場逆天的戰役,而地方創生的實踐需要透過年輕人、地方蠢人(執著者)和外人(地方外來者)的多方視角,一同挖掘好的在地DNA,開展有創意的轉譯及詮釋。思索一地的長期創生戰略時,可以從商業、農業、文化、永續、福祉、教育等六個構面來探索,為地方找尋生機,比如嘗試改造在地歷史建築作為青年實踐基地,透過保存、修復,再運用想像力來活化空間。此外,執行長也分享對空間活化的看法,一座校園即使廢棄,卻也承載許多在地居民珍貴的成長記憶,因此空間活化不僅是要有人用,更要做到真正永續經營才有意義。

 

我們正邁入城鄉平等、在地賦權的時代,如何展開新人地關係,共創流動共益的大未來,值得期待!二地居的概念不是旱地拔蔥,而是打開工作的彈性,追尋各種可能的生活方式。當流動成為日常,我們就能更靈活的工作與生活。為了回應未來人口規模縮小後的台灣,有意願投入創生事業者可以建立開始一些指標,來觀察一地的活動網絡狀態,並從「實踐者理想」、「地域真實狀況」以及「社會總體調查」這三者的交集中,創造出利己、助他、有趣且只有你做得到的行動,形成人物、情感的資源共享,達到社會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