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南區輔導中心與林事務所合作辦理「城鄉對流南區串流-支持系統構建工作坊」,長期研究地方創生戰略的林承毅執行長結合「關係人口」、「創生風土人」以及「城鄉對流論」等論述,引導學員產出屬於南區創生支持系統的運作模式。學員經過資源盤點、關係人口、未來企劃、內容實做的工作坊中,發想出對流及串流特色的地方創生行動方案,從中思考培力工作站連結其他鄉鎮的可能性。

 

|本篇為關係人口與戰略專題的課程摘要|

關係人口與戰略專題

關係人口是指不住在地方,但因為一些緣分而對此地有依戀的一群人。舉例來說,有些曾在台南求學的人喜歡像候鳥般定期造訪台南,甚至表現出不是遊客、而更像是在地人,總有自己心中最屬意的牛肉湯口味。這群人可謂是台南的關係人口,更淺白的說,就是台南的粉絲。

 

近幾年,日本做了許多關係人口意識研究,2020年的調查指出,全日本已有1/7的人口(超過1800萬人)可以明確說出自己是特定縣市的關係人口。另一方面,各地也很積極地經營地方後援會,希望藉此引進新的人力資源,進入社區發揮創意。回到台灣青年返鄉的議題,執行長認為:大家一直喊青年回家鄉,卻曾想過這些地方準備好了嗎?若貿然讓一群欠缺社緣、親緣、地緣的人移住地方,其實也有一定風險。因此,透過關係人口的引動,階段性的彼此適應是個緩進做法,有機會讓移居者、在地人做更充足的準備。

還未真正的移居地方之前,這些故鄉難民(都市的愛鄉人)也可以發展為地方的柔性支持系統,有機會為地方發展多做一些事。對此,林執行長分享了10個參考經營戰略,讓地方政府可以從不同階段,發展經營關係人口的企劃,經營地方的粉絲,建構城鄉之間的對流關係:

  1. 物產展:利用海外合作機會鏈結海外關係人口,提醒消費者該訂機票光顧地方了
  2. 地方報:指以地方刊物的模式製作,用於經營城市及地方的情感連結
  3. 天線店:指都市中的地方物產店,天線店能以地方大使館之姿形成鄉愁依戀的節點,成為移住交流情報、風土餐廳的資訊站
  4. 食通信:指結合地方報導及在地食材,是一種以地方風土為特色,以聊慰故鄉難民思鄉之情、類似郵購的雜誌。執行上需要有夠強的企劃力,從消費者視角思考能如何處理食材
  5. 故鄉稅:指日本採用以實質稅制選擇一個地方給予支持,而該城鎮則準備農特產來回饋納稅人的制度。日本因推動故鄉稅,而使地方設計風氣十分發達
  6. 體驗教育:指透過讓外地學生體驗3-6個月的農山漁村學習企劃(如划獨木舟等),並以此推動偏鄉轉型
  7. 品牌企劃:以特定企劃創造不同屬性的關係人口,如廣島縣與日本職棒的廣島鯉魚隊合作,吸引鯉魚隊球迷認識廣島
  8. 導覽講座:指透過相關講座發表自身看見地方的美。以日本只見線為例,這裡原只是一條連結福島縣會津若松站與新潟縣魚沼市的小出站,卻因為有位鄉土攝影師不斷發表作品,吸引各地攝影師紛來沓至,搶拍橋樑下一天只有三班火車經過的鐵道絕景,不僅振興當地經濟,更促使政府後來願意出資修葺鐵道,共享繁榮
  9. 當地吉祥物:「有個性」的吉祥物是地方品牌的展現,可以運用企劃設計和廣告思維,養育其成為代言大使
  10. 地域協力隊:為了媒合城鄉需求,日本政府、民間NPO都提供了移居支援,包含豐富的情報與專人諮詢,透過移居體驗旅行和試住服務來試水溫。台灣也有類似政策,如農委會青年洄游農村、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及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等計畫。

 

此外,針對不同類型的目標族群,執行長也分享日本不同的引動策略案例,與更多創意工作者發展深度關係,甚至願意為地方工作,擴大更多影響力。

  1. 針對離鄉年長者:用懷舊的網站進行企劃
  2. 針對蒐集癖者:故鄉住民票、登陸紀念品等
  3. 針對離家的都會OL女性:透過體驗培養複業人才
  4. 針對即將離鄉的高中畢業生:以日本透過海報展、製作地方職人圖鑑,讓孩子挖掘家鄉魅力之外,還能與當地的卓越人士連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為家鄉做事,而家長錄製當地專屬的畢業歌,並致贈家鄉攝影集作為成年禮,讓孩子可以放在大學書桌前,時刻記得家鄉。

 

地方有多少人不重要,重點是多少人關心地方。透過儀式設計開展地域復甦的行動,鏈結關係人口,同時激勵在地人,在社會網絡中找到地方的後盾,讓關係人口成為柔性支持系統,地方也找回被需要的存在感,延續更多友好的長尾效應。執行長以宜蘭茶籽堂與嘉義勇契學的企劃為例,茶籽堂在宜蘭舉辦的鄉愁夏令營,為地方帶來改變與擾動的火種,而嘉義勇契學則是與青年一起預約一段十年後的共同未來,從在關係建立中串起一段充滿既視感的「微命定」感受。面對嶄新的人口區間,關係人口逐漸發展為一種支持系統,引動許多城市的愛鄉人,徹底落實城鄉之間的對流,實現創生迴路,讓城鄉彼此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