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部山區,造成不少霧台魯凱族人被迫遷村,原先部落種植的小米品種也隨耕地的破壞而流失。今年在中山大學協助下,日本寄回8種過去由研究員來台調查保育的小米種子,讓流失的小米品系重回臺灣。8/14(一)日由中山大學USR計畫「霧台作為NATIVE博物館」計畫結合西灣學院、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魯凱知識研究中心與屏東魯凱部落族人,一同攜手將流失的小米種源,重新種回霧台的土壤之中。

(中文) 這次小米種源回到台灣,主要透過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社會系助理教授巴清雄教授等人聯繫,王宏仁院長談到﹕學校在進行霧台農業調查大量閱讀文獻時,發現曾有學者將13種小米種源帶回日本保存,因此5月寫信給京都大學農學部詢問,對方非常積極協助找到種源保存地點,經過聯繫後,7月底讓種子順利寄回臺灣,並且配合8月魯凱族人的農業種植循環,選在此時播種。吉露部落傳統領袖羅玉梅表示,小米不僅是一種作物,更是魯凱文化的一部分,也感謝日本方面及中山大學的協助,透過播種儀式讓族人看見小米種子回到土地,並期盼小米豐收。希望讓傳統儀式的祝福與意義能代代傳承延續,讓更多人了解魯凱文化。

(中文) 西灣學院表示,此次復育的小米品種,歷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由三位日本研究人員:佐佐木高明、深野康久、松山利夫,來屏東吉露進行田野調查,並將種子送回日本,請京都大學的阪本寧男教授進行種植和保育。很幸運能促成這批保存在日本農研機構(NARO)的基因庫小米,回到臺灣土地進行復育。小米種子的回歸,不僅是跨越半個世紀的連結,更彰顯了保育、文化傳承和國際合作的價值。

(中文) 本次活動也搭配中山大學USR「霧台作為NATIVE博物館」計畫所舉辦的「魯凱族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課程,共有台灣、日本與其他國家數十位學生共同參與,透過四天三夜,深度體驗與學習魯凱原民的知識與文化。在8/14的「小米播種儀式」中,中山大學師生與部落族人一同以傳統儀式、詠唱、跳舞和肢體動作向祖靈表達感謝。透過本次活動參與,讓學生理解原民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思考自然共存態度及觀點。此次小米播種儀式不僅為部落小米品種的復育,更是連結在地原民社群、學術社群與國際社群的共同協力成果。小米種子重新在部落土地上發芽,也象徵著文化的延續,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文化保存意識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