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楊舒婷(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品創基地專案經理)

 

「工夫活」是什麼?在網路鍵入關鍵字搜尋,不同資訊印入眼簾。它可以是2019年深掘勞動價值與意義的展覽「前草工夫活」、社群網站粉絲專頁「西灣‧品創‧工夫活」,也可以是一本專屬前鎮、草衙地區的刊物指涉,共同交集出中山大學USR計畫與HISP計畫在「前草」一帶近三年與社區共學激盪、思辨與實踐的過程與積累:「工」是產業,「夫」是與此產業技術相關的工作者,「活」則是與此產業、所屬工作者相關的生活行業,「工夫活」訴說著每一段勞動、生命、地方感的故事,同時也是計畫團隊深蹲於場域中的故事。

 

品創基地(CoLib)作為執行教育部USR計畫「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的主要成員,近年來持續與科技部HISP計畫「灣岸創生:高雄過渡社區的記憶再現與創新轉型」前草團隊合作,兩個團隊共同抱持著社會實踐必須扎根生活的信念,因而持續紀錄場域中各業百工的勞動過程,也探訪不同的生命故事,找尋由勞動和生命故事編織出的生活感與地方感,自2020年起發行刊物《工夫活》,以一年一期、於10月出刊的頻率,分享並推廣於前草一帶的年度計畫執行成果。

 

展覽「前草工夫活」相關成果,影音紀錄可參閱頻道【灣岸創生】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U-nQUh05pL904-aNDnwMcev8Vt3rphJb

(中文) 創刊號以「在世界中的前草」為題,透過「放送頭」、「遮ㄟ人」、「遮ㄟ景」、「逗鬧熱」及「來去𨑨迌」等分類章節,呈現團隊成員耙梳地方文獻、訪談在地職人與耆老的階段性成果,意圖探索這個雖不見昔日拆船業、加工出口業巔峰奇景,但依然離世界不遠的地方─前鎮舊聚落及草衙、我們所稱的「前草」。第二期延續既有架構,以「生猛bang前草」為命題,除了紀錄那些在遠洋漁業、貨櫃業、廢五金等產業闖蕩的資深前輩生命故事,側記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廚藝文化及易牙信仰,也嘗試呼應當年第二屆前草創創生活節的主題:青bang bang,中生代與新生代青年如何思索、回應自己所住社區面臨的挑戰。

 

然而,無論是回望身處世界中心的歷史豐功或闡述生猛有力的人文特質,兩期《工夫活》共有且仍持續辯證對話的是,從學術課堂到真實場域的教育現場,以大學串聯高中與國中小,為什麼要變?怎麼變?變了什麼?最終又變成了什麼?仍在這實驗過程中的我們所有人,直接給出一個答案似乎是過於傲慢的姿態,僅能儘可能誠懇如實地記載沿路風景,關於那些摸索磨合的尷尬、爭執與碰撞,也關於那些汗水、微笑,以及人們眼中閃爍的晶亮。

 

行筆至此,請容我再次回過頭來解釋標題「工夫活任務」到底在賣什麼關子。

(中文) 立基於前兩年的出刊經驗,今年,我們忍不住問自己:《工夫活》,只能一年一期嗎?可不可以有更大膽的嘗試?如果它不只是來自團隊成員的描述、計畫成果的承載,還能扮演什麼更基進的角色?《工夫活》作為更貼近地方,尤有甚者,從地方而生的刊物,改版,可能嗎?共筆,或者共同擔任編輯小組,兩者兼之、抑或是更多不同工作策略?在思考和溝通刊物想法的同時,我們也開始設想,如何透過活動的設計,找到那一群未來可以一起想刊物、玩刊物、編刊物的夥伴。

 

參與「筆友社」,成為我們面向社區成人的契機。「鎮港家園筆友社」是鎮港園社區大學為家鄉書寫所開立的課程,自3月14日起、固定每周一晚間開課,為期12周。(為何會成為筆友社社員?又是另一個誤打誤撞但值得分享的故事,下回再續。)除了和成人夥伴當「筆友」,我們也想藉《工夫活》刊物改版名義,認識更多在地青年學子。規劃於4月、5月擇三周末辦理、合計36小時的「地方刊物採編‧培力工作坊」因應而生,將邀請職業記者、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前來分享經驗,也將引導學員實地採訪、製作自己的小誌。這個工作坊將成為我們首波募集在地高中職、大學生的試金石─當然,不囿於住在前鎮區或在前鎮區唸書的同學,只要對地方刊物、社區事務、影像創作、編輯書寫等議題感興趣,都歡迎報名。

(中文) 「工夫活任務」,一個改版的念頭,地方刊物的可能、轉向的練習與實踐。它會在今年長成什麼樣子呢?且讓我以韓國詩人金春洙的詩作〈花〉,暫作小結,一起期待:

 

在我呼喚它的名以前

它不過

是一種姿態

 

當我呼喚它的名字

它走向我

成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