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 社會實踐組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楊靜利教授目前為中山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執行長,也是中山大學USR 國際合作型-「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後稱城市共事館)計畫主持人。過去十年來,無論在計畫端或行政端,她都是陪伴中山大學社會實踐一路成長的關鍵人物,參與了中山在USR推動路上的點點滴滴,包括從單一計畫執行,到校務一級研究中心成立,再升格整併為常設性行政單位,負責整合校內各項社會實踐計畫與籌畫永續發展策略。
除了身兼USR推動執行長,楊靜利老師也擔任中山大學學務長一職,並曾任社會學系主任。豐富的行政資歷加上社會學家的背景,對她推動USR有哪些幫助?她又是怎麼看待大學社會實踐這件事?
作背後的靠山,讓有心的人做事
「我的工作就是人形立牌啦!」對於中山大學推動社會實踐上的成果,各界都讓認為楊靜利老師功不可沒,但楊老師卻覺得真正產出與創造價值的並非在他身上。「大家都以為我開玩笑,但我真的沒有!」楊老師說,中山大學推動大學社會實踐十年來,她扮演的就是支持的角色。「我從以前的想法就是,讓有心做事的人,都能盡量去做。」
楊靜利老師認為,很多社會實踐計畫本身就與老師的學術專業相互扣連,儘管相較於傳統的教學與研究,USR推動上確實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精神、人力物力,卻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社會價值與影響力。「既然如此,學校能不能提供支持,鼓勵有心的老師去做?」
她進一步表示,「當其他也有熱情的老師,看到前面衝鋒陷陣的人沒有陣亡,他就敢去做。」楊靜利正是如此一步步,透過行政創新與支持,讓投入USR的熱情能持續燃燒,打造中山大學整體投入USR的良性循環,從剛開始單一的社區計畫,發展到與全校的永續政策相互銜接,也成為中山大學校務推動上的特色亮點。
在學務工作上,楊老師也是一樣的方法和態度。110學年中山率全國大學之先設立「心理不適假」,其實是學生在學務會議上提出的議案。初提出時,師長擔心會有學生濫用,或多或少有些疑慮。楊靜利不但跟學生站在一起,也整理手邊的客觀資料,助學生一臂之力。「我用數據說服學校,中山的學生非常在意課業,不會亂請假!」楊靜利笑著說。其他的學生提案,如:設置共享衛生棉、校內婚姻平權連署、爭取宿舍自煮權,她都採取一樣的立場:先聆聽,給支持,讓想做事的人發揮。
從認為「不務正業」到大力支持,出口轉內銷是重點
如今「大學社會實踐」已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名詞,也是教育部日益重視的重點政策,讓校園推動上所遭遇的溝通阻礙降低不少。不過一開始,不少人都把做USR看成是「不務正業」,楊老師是如何得到學校支持,讓其他單位願意並肩合作?
楊靜利認為,溝通過程很重要的就是累積彼此間的信任資本。她很感謝校長、副校長在自己擔任學務長期間總是讓她「為所欲為」。她打趣的說「可能因為我出身社會學系,每當我提出想法和建言,大家就會直覺反應:哎呀,社會系就是這個樣子啦。」然而所謂創新,就是在不確定的狀態下追求成長,也伴隨著可能失敗的風險。從一小步開始做起,慢慢累積改變所產生的成果,當時間一長,創新的價值被推疊出來後,信任度也就建立起來了。
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簡單卻重要的策略:出口轉內銷。USR計畫就是離開校園走入社區,成果往往帶有相當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力,不僅讓在地民眾感受大學對地方的貢獻,多元且親民的計畫內容也往往是媒體喜愛報導的故事焦點,對於學校在公關形象的提升上產生許多正向助益。因此,在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下,也讓校內更加肯定USR的價值。
楊靜利表示,這點跟她身處的社會學系作風有很大關係。因為系上老師的背景多元,有的過去是記者、立委助理,也有人長年參與社運,大家深知媒體曝光的力量。長年下來,她也掌握「好事須傳千里」的準則。「當中山大學這塊招牌因為USR獲得媒體曝光,學校就會有感,自然給予支持。」楊老師表示。
USR永續之道,是把優秀的人才留下
除了校園中的教師與學生,楊靜利在這幾年推動大學推動社會實踐的經驗上,認為還有一種人是影響計畫成效的關鍵角色:專業經理人。「在大學體制中,老師的首要任務是教學和研究,而學生在專業與經驗上仍處於學習的階段,在這種狀況下專業經理人就扮演了很重要的功能。」
因此,中山大學在專業人才的培育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不僅打破行政框架提高薪酬福利,也讓經理人在自身專業領域上有獨當一面的發揮空間。像目前擔任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執行長的吳涵瑜、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共同主持人李怡志、校責中心專業經理陳志維,都是中山大學在USR上非常重要的中堅骨幹。「這些在學校服務的專業經理人,本身就擁有非常豐富的業界經驗,他們同時把USR看作志業,具有相當的熱情與專業;加上熟悉各領域老師的專長和性格,知道怎麼促進彼此的合作,為地方創造真正的實質效益。」
楊老師認為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獎勵制度,讓有心、有能力的人能夠發揮理想、突破自我,是吸引人才很重要的關鍵。他們的經驗與能力同樣可以傳承給參與USR計畫的學生,在職涯發展和專業能力上提供更明確的參考指引,這亦是大學推動USR的永續之道。
做USR,是反思自己對社會的價值
訪談最後回到了USR的核心,楊靜利老師談到「一所國立大學匯集了非常多的社會資源,然而我們對於地方帶來的價值是什麼?」她認為無論老師或學生,都需要從教學與研究的本職上同步思考這點。
她以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必修課為例,修課學生必須到鄰近的社區進行田野調查,並且針對問題提出解方。系上老師每年都告訴學生:「你們進入社區、了解社區、挖掘社區的問題,嘗試提出解方;你們的解方一定不成熟,沒辦法真正解決社區的問題,但到了學期結束,你們依舊獲得了學分,而被我們打擾的社區獲得了什麼?」
因此修課學生曾被要求期末到區公所,向所有利害關係人進行成果簡報;每屆一定都要舉辦一場回饋活動。這幾年,學生也用創意讓社區看見誠意,有的學生組隊到廟祭跳陣頭,有的幫社區長輩舉辦旗袍走秀,還有的協助設計旗津三輪車的中英導覽地圖。或許有些回饋是一次性的,但透過USR的理念卻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能為這個社會帶來的價值是什麼?」這樣的態度與觀念也將伴隨學生畢業走向不同職場,在未來生活與職涯中持續落實社會責任的精神,「這就是大學USR最重要的目的。」
USR對大學來說是一種創新的思維,不僅強調學術與社會的連結,也著重跨領域的合作;當計畫團隊由下而上的熱情開始點燃,也須結合由上而下的行政支持,讓大學社會實踐的力量生生不息。楊靜利老師看到這樣上下交織的重要性,也透過自身的影響力,鼓勵有心的老師投入社會實踐、打造人才發展的空間,讓實踐計畫能如星火燎原般持續擴展,也讓人看見USR永續發展的曙光。
楊靜利|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專長為人口學研究。曾任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學務長及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USR推動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