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繼2021年發表創校第一本永續報告書,2022年中山大學更加積極,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首度串聯總務處、圖資處,多個學院系所與研究中心,和各項社會實踐計畫,舉辦全校性的「中山永續月」活動,共同推廣永續理念。鄭英耀校長也宣示將以2048年作為國立中山大學全面達到碳中和目標年,代表在永續發展實質的策略與行動上,中山大學已結合教學、研究、行政、實踐等層面正式啟動,共同為我們的環境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祝福今年度所有畢業生鵬程萬里,一起在社會不同領域,共同為環境永續努力。
(中文) 永續發展為當前國際趨勢,亦為全球人類無可迴避的共同議題,國立中山大學呼應世界潮流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結合首屆「中山永續月」活動,舉辦「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論壇,會中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共同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校長鄭英耀宣告,中山大學將以西元2048年達到全面碳中和為目標。
(完整閱讀)
(中文) 疫情期間,「出國」,是什麼狀態?「國際連結」,又是什麼概念?USR計畫「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在這學期有關國際交流的課程,例如西灣學院助理教授吳亦昕開立的博雅課程「日本文化概論」、「飲食與文學」,以及跨院選修課程「國際壯遊體驗學習」等,受制於疫情,不意外地,依然以視訊交流為主;但也有在視訊以外、使人驚喜意外的諸多小小線索,指引思索關於國際連結的種種。
(完整閱讀)
(中文) 城中城大火事件後,在國人討論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之餘,高雄鹽埕府北地區的歷史過往也逐漸被重新掘出於大眾面前。中山大學師生今年首度將「鹽夏不夜埕」夜間創作展活動範圍移至高雄市北鹽埕區域,透過裝置藝術的創作與表演藝術的呈現,將藝術帶入巷弄鄰里,期能藉由不一樣的夏夜翻轉北鹽埕。
(完整閱讀)
(中文)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USR計畫,與台灣福興工業偕同在地組織高雄市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策展單位日青創藝合作舉辦《打開岡山 記憶的箱子》地方共創展,於高雄市岡山文化中心展出。由60名岡山人,3名藝術家與3組創作團隊,以「記憶箱子」為主軸,呈現岡山人的生命故事、地方知識,也有藝術家擷取岡山人記憶再轉化的聲音創作,眷村長者的食物雕塑作品及移工的岡山生活。
(完整閱讀)
(中文) 沿著往旗山的公路上,山邊風景宜人,處在梅雨季節的後半段時間,有時雲霧圍繞,或者艷陽高照,形成各種不同面貌的山城景色,我們進入旗山場域後,受到實踐大學翁裕峰教授與圓富社區阿嬤咖啡陳宗卿創辦人的分享後,對於東高雄的歷史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東高雄的歷史文化路徑上的各族群與風土人文,藉著馬雅各傳教士的紀錄,窺探當時後的台灣在國際貿易上有著享譽國際的產品。
(完整閱讀)
(中文) 人類文化智慧往往透過良好的保存收藏在博物館中,但這些結晶也同樣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中山大學USR-Hub雲霧山林黃金城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魯凱族人的巴清雄老師,結合社會學系「博物館社會學」課程,配合部落祭儀時程於5/21(六)邀學生一同回鄉參與小米揹回家(papwabalriyu)文化活動,體驗的男人負重(Twatinatina)及男女老少揹小米的當地特有魯凱族農業文化,實際感受透過生活儀式留下來的智慧文化。
(完整閱讀)
(中文) 鹽埕與左營是高雄最早發展的兩大灣岸區域,中山大學投入科研人才駐點,期望透過工作坊翻轉老城區,透過行動喚醒大眾對「孤島」舊左營的重視,帶領素人媽媽在街頭演出,追憶鹽埕風華。團隊走進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基礎建設更新緩慢、缺乏社區創生意識的社區,和居民一起腦力激盪。左營團隊推出「黑白喇」系列活動,諧音「烏白抐」(相聚聊天),促進老人培力、老外逛左營、青銀詞曲共創、商家數位陪伴、職人影像紀錄等,逐漸深入社區、與居民創造共同的語言,思考在地議題。
(完整閱讀)
(中文)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與左營高中進行地方學教育的課程經驗與成果交流。左營高中師生首先參訪中山大學位於旗津的「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認識了城市養蜂對於生態的重要性,並親手製作獨居蜂箱和天然蜂蠟,透過實際互動,了解大學團隊如何紀錄、研究、轉化、傳承地方文化。
(完整閱讀)
(中文) 為了促進南區地方創生夥伴更加了解國內外地方創生精神與經驗,從中反思地方創生工作者的目的、意義及方法,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與林事務所合作,邀請日本SOTOKOTO雜誌編輯長指出一正先生,以及『微住®』倡議者、生活藝人田中佑典先生,進行日本城鄉流動、移住微住、多點居等創生模式案例分享,在不同維度觀察日本發展,以及台日經驗交流中,擾動南區地方創生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