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關於永續,我們要留給下個世代什麼樣的備忘錄?
永續發展是否只談自然生態?
從人文角度可以如何看待環境永續?
文化如何成為橋接社會與環境的載體?
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推動環境永續,國立中山大學每年籌辦「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論壇」,深化大學、企業、公共組織、在地社區的跨領域合作,讓更多高雄民眾認識及關注永續議題。
「永續」不僅只討論自然生態,也包含對社會人文的關懷,讓有價值的文化保存流傳,並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2024年中山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論壇以【寫給下個世代的永續備忘錄】為題。邀請關注文化與環境永續的民眾及在地團體,共同從不同角度思考永續議題,創造人文、自然以及永續發展的連結,用文化力量豐富美好的永續環境。
上午場「文化視角的永續觀點」,由文字工作、影像紀錄與生態攝影專家,透過不同的視角,紀錄及探討環境永續議題。
下午場「大學與社會的文化實踐」,分享中山大學社會實踐團隊,如何以文化做為媒介,串聯學校、學生與社區民眾,創造多元社會價值。
(中文)
時間: 6/1(六) 10:00-16:00
地點: 高雄文學館文學沙龍(801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中文)
文字、影像、攝影這些文化工作看似與環境保育有點距離,但卻是永續議題推展上的重要推手,臺灣許多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持續透過文字與影像,用他們觀點與視野,為這島嶼的生態進行書寫與記錄。不僅為環境留下珍貴的有形記憶,同時也創造更多的社會溝通,讓永續概念在台灣社會持續擴散與發酵。
本次論壇上午場【文化視角的永續觀點】我們邀請到國內知名文字工作、影像紀錄與生態攝影專家,分享探討如何透過文化的視角推展永續議題,成為永續發展的文化實踐者。
活動議程
10:00-10:05 活動開場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羅景文副教授
10:05-11:35 主題分享
11:35-12:05 綜合座談
主持人與全體講者
(中文) 從地方節慶《鹽夏不夜埕》、《循環綠活節》、《前草創創生活節》,到文化策展《人生錦旗》、《記憶的箱子》、《部署壽山》,再到音樂劇《大海的女兒》、《來自山中的聲音》,中山大學運用各種「文化載體」與在地夥伴共同記錄社區人文、復振傳統技藝,推廣環境保育,帶動創生發展,打造充滿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與高屏地區的文化永續。
下午場次【大學與社會的文化實踐】,將由中山大學社會實踐團隊,分享如何透過文化橋接大學與地方,間對於永續發展的實踐。
活動議程
14:00-15:25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計畫團隊經驗分享
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
USR《產學合創·跨域實踐:共構地方永續協作平台》計畫
USR《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
HISP《從過渡到轉型:以創意發展高雄灣岸韌性社區》計畫
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15:25-16:00 綜合座談
主持人與各團隊代表
(中文) USR《產學合創·跨域實踐:共構地方永續協作平台》計畫
本計畫延續「合作式培力推展服務」(Cooperative Empowerment and Extension Service, CEES)之主軸,與企業夥伴、地方政府、地方團體組織、在地社區共同做,導入具備永續概念的專業模式,建構跨領域的協作平台。透過「建立公共事務協力平台」、「學用合一課程連結企業實務實作」、「與企業共創在地實踐的永續機制」以及「將導入影響力分析工具於專案管理」四大策略,推動永續管理人才之培育,達到振興地方場域,發展創新方案;培力社會設計與問題導向學習之永續管理人才;擺渡各方資源,促進在地共融;傳達社會實踐造成的改變與價值,作為本計畫之重點目標。
(中文) USR《作為 NATIVE 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計畫
本計畫以原住民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小米」為核心,針對魯凱農業經濟、傳統文化、智慧科技進行研究踏查;並結合中山師生所學,協助族人推動傳統農業復耕與文化保存創新,建構傳統友善農作示範耕地。以魯凱民族為核心,結合Nature(自然生態農業研究)、Art(藝術教育與文化保存)、Technology(創新科技思維導入)、International(國際山林永續串連)、Venture(生態教育及冒險精神)、Education(原民知識傳承推廣)六項議題,整合為「NATIVE 文化生態博物館」之計畫主題。透過「文化」、「創生」、「教育」三大執行策略,推動霧台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終極目標。
(中文) HISP《從過渡到轉型:以創意發展高雄灣岸韌性社區》計畫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團隊,以介入高雄灣岸地區(左營、舊港與前鎮草衙)的「過渡社區」為首要工作,陪伴社區挖掘在地文化、推動數位發展與公民參與,促進社區再生轉型。隨著計畫的研究發現,顯示在地社區面對各種衝擊時,需要更強的「韌性」,才能有效面對相關的各種難題,這也是本計畫希望協力進行的工作。計畫將以創意活動陪伴灣岸過渡社區發展轉型成為「韌性」社區為主要目標。透過VACCINE-「遠見」(vision)、「同盟」(alliance)、「創意」(creativity)、「共作」(collaborate)、「跨學科創新」(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網絡」(networking)、「賦能」(empower)方法論為主要策略,希能藉此培養在地社區發展出具有文化韌性、經濟韌性、環境韌性與社會韌性的「韌性社區」。
(中文) 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國發會2021年提出「地方創生2.0」,加強關注青年返鄉培力,除持續推動「地方創生計畫」,同時透過「青年培力工作站」及「公有建築空間整備活化」計畫,支持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推動創生事業。而國發會為落實在地輔導服務,引導地方創生創新實驗行動,因此於北、中、南、東設置地方創生分區輔導中心。
南區輔導中心(簡稱南輔中心)由國立中山大學承接,服務範圍涵蓋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與澎湖縣等6縣市,亦邀集國立屏東大學、左腦創意行銷有限公司與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等聯盟夥伴單位組成專業團隊,期許做為南部地方創生的「發動機」,藉由經驗分享與資源媒合,引導地方創生之實踐與社會創新。
(中文) 主辦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共同主辦: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USR產學合創·跨域實踐:共構地方永續協作平台計畫、USR作為 NATIVE 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