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文 / 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
2019年為臺灣「地方創生」元年,這些年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越來越多留鄉或返鄉青年投入創生行列,為地方發展注入創新活水。2024地方創生成果展覽由國發會主辦,於7月27日至28日假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盛大開展,展覽以「打造永續共好」精神為主軸,透過「青年共創新時代」、「空間共活新姿態」、「文化共融新體驗」、「智慧共榮新未來」、「地方共享新模式」、「永續共生新格局」等六大主題,為大眾呈現過去一年各地精彩的創生故事。
本次南區六縣市共有13個案例展出,包括地方創生亮點團隊、青年培力工作站及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團隊。一起來回顧南區地方創生的亮眼成果!
(中文) 國發會招募各地創生有成之青年,在地方設立青年培力工作站,輔導和陪伴地方青年在家鄉尋找多元發展可能性,創造在地共好效益。
澎湖小魚育成計畫
海朋友企業行把留在澎湖的關係人口比喻為小魚,建立澎湖小魚育成計畫,善用在當地的人脈和資源,串聯澎湖青年團隊、公私部門和學校,將工作站打造為共創基地,透過各式課程、小聚、諮詢、島內見學等方式,提供澎湖在地青年不同的資源、媒合和交流協作。此外團隊也透過展覽、交流、刊物,增加與臺灣本島的關係人口互動,讓澎湖成為青創友善之都。
惡地裡的生活產業聚落
臺南左鎮區雖然地處偏鄉,卻是探索史前文化的寶庫,亦保有許多西拉雅族的文化風情,具有珍貴的文史價值。山海屯社會企業以營造永續城市為前提,將左鎮街區文化轉化為生活體驗內容;試圖建構創意生活產業的同時,將在地式微的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加值,使人看見左鎮老街區的生活魅力,讓更多青年願意投入在地的文資保存與文教工作,也讓左鎮老街區成為「惡地裡的生活產業聚落」。
大港校CC
時地設計將旗津技工舍的技工食堂打造成職人共享的創生基地,以歷史人文、地方智慧、庶民美學、傳統技藝為核心,串聯在地青年與職人成立「技工前進隊」,並提供「在地培力X創意共享X情報諮詢」等任務,再透過發展「旗津慢慢遊」、「快跑!旗津人力三輪車」等旅遊與技藝復興品牌,打造兼具文化深度與厚度的旅遊新模式。2024年團隊進駐旗津渡輪站成立借問站,持續串連公私領域,為旗津開啟新的產業型態,推動城鄉永續發展。
(中文) 呈現老屋修復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活化案例,持續挖掘空間的多元樣態,創造老空間新樣貌,使人與空間共活,成為地方創生的起點。
屋合之眾
屋合之眾係指因高雄建業新村老屋相聚的眾人。夥伴們透過文字、圖像、影音等方式將老屋翻新過程記錄保存,變成一系列課程,如「老屋修繕概論」、「居家修繕實作」、「建築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並針對創業者提供多元增能課程,讓更多創業者得以「向老屋學習」,使老空間成為建業新村的知識底蘊,同時也是凝聚在地居民的重要推手。
(中文)
橋頭仔W∞D電
橋仔頭W∞D電站以橋仔頭糖廠「白屋」為文化轉運站,透過糖業文化導覽、藝術設計與教育課程等模式,將舊糖廠打造成藝術村,創造老屋新生命。此外團隊承租閒置的糖廠單身宿舍,打造成青年頭家實驗店,藉此整合北高雄地方產業與文化地景,同時讓青年有實現夢想的可能。創業空間之外,團隊亦提供創業諮詢、輔導課程及定期青年小聚,陪伴青年創業者開展事業,促進青年團隊交流與共創。
(中文) 將地方文化特色藉由保存、轉譯、創新與融合等方式,找出文化傳承與結合商業模式的各種可能,展現臺灣多元文化的價值與內涵。
「來嘉戲口偶聚」文化創生計畫
全國約有七百餘團布袋戲劇團,但偶戲工藝作品長期需求大於供給,劇團採購需等待至少半年以上。長義閣掌中劇團自2019年正式進駐溪口「戲口偶聚空間」,與在地單位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外,也透過媒合鄰近鄉鎮的布袋戲工藝師,逐步完善溪口的布袋戲文化培育產業,堪稱臺灣布袋戲事業最重要的後勤部隊。
(中文)
VUVU的老生長談
三支羽毛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團隊與地方長照機構合作,招募青年成為長照專員,培養專業知能,為部落青年返鄉就業提供路徑。在此同時,他們也設計以排灣文化為本位的長照服務,由青年陪伴vuvu(耆老),創造青銀互動,並發展深度的學習體驗。在創造工作、生活兼具的部落創生同時,亦使排灣文化得以繼續傳承。
(中文)
三和瓦窯轉型創生計畫
三和瓦窯自1918年創立至今,為台灣少數仍生產傳統建材的窯廠,除了是文化部列入的歷史建築,也是產業的重要文化資產。為了傳遞百年的瓦窯之火,團隊積極進行創新研發,將傳統建材「磚瓦」轉化成各式文創商品及特色建材,縮短磚瓦產業與民眾的距離;同時透過「在地小旅行」等體驗活動,串連地方社群,進一步創造在地工作機會與商機。
(中文)
疊米龜-澎湖創生實驗
乞龜是澎湖元宵節的傳統習俗,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龜」,其中又以米龜最具工藝代表性。然而受限於一年一度的節慶特性、未與時俱進等因素,導致米龜工藝難以傳承。因此團隊向師傅學習小米龜工藝,並攜手在地業者,如設計疊米龜體驗遊程、開發迷你肪片龜作為遊程點心,打造傳統文化的嶄新體驗,達成文化永續傳承的願景。
(中文) 藉由科技創新運用及數位新工具,解決地方問題並發展新的地方共好模式,持續促進智慧城鄉。
生生LIVE行動:舊監聚落文化歷史再創造計畫
嘉義舊監獄為國定古蹟,在臺灣田野學校進駐營運這幾年內,已匯聚許多在地團隊形成共生社群,唯獨受限於監獄的刻板印象,難以吸引遊客駐足。團隊為了再創舊監獄及周邊的文史價值,利用實境解謎包、數位培力工作坊、聚落活動資訊整合平台等方式,打造嘉義舊監聚落「生生 LIVE」計畫,期待為嘉義開展更多創生契機,吸引青年回流。
打造恆春古城數位導覽模式
恆春半島是閩南歌謠文化傳承的重要場域之一,城東大院子團隊透過盤點與調查研究,將恆春古謠文化進行轉譯,再結合高互動性、高流通性的數位科技,把恆春古城的聲音、文化、故事、場域重新整合與包裝,並結合現有的人工導覽系統和遊程,打造虛實交融的現實場景與數位內容,創造出全新的半島旅遊體驗。
(中文) 以地方企業以及地方產業發展為核心,擴散地方社區共享的理念促進社區間的互助合作,實現地方創生共享、共好、共榮的願景。
綠樹成林,當我們同在一起!
隨著高科技產業浪潮及高齡化影響,越來越多農田被廢棄,許多老農也找不到接班人而選擇棄耕,以致農村發展受阻。如何讓農村獲得新機,成為地方永續首要目標。
臺南楠西區以種植水果聞名,有百果之鄉稱號,森果川自造所串連在地果農發展六級化產業,並利用疏伐木及修枝木開發木作藝品,打造永續利用的綠色農業。嘉義水上鄉是紅骨仙草的盛產地,因仙草一年僅能一收,仙圃企業團隊開發水上特色仙草食品,讓水上鄉仙草發揚光大,為當地創造實際經濟產值。
(中文)
文化傳習,地方共榮
隨著時代演變,許多文化傳統逐漸消失,地方創生團隊透過與在地青年及社區合作,共同復甦過往歷史文化,更加深在地的向心力。
臺南中西區是臺南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卻隨著商業區轉移逐漸沒落。誠美社會企業以街區為本,串聯在地商家及青年復刻臺南400年發展足跡,打造府城文化觀光新品牌。逗點創意設計整合工作室以朴子溪河域的生態保育、歷史文化為核心價值,連結地方團隊打造獨特的飲食文化旅遊,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東石郡」。
(中文) 從ESG面向切入,透過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導入,將循環經濟、零廢棄等永續概念體現於日常之中,帶動社會一起參與實踐,體現與地球共生共好的目標。
湖東銀想力
銀合歡是澎湖極力剷除的強勢外來種植物,湖東社區協會與在地青年共作,不再只是以焚燒方式剷除銀合歡,而是透過基礎盤點調查,共同梳整銀合歡林地,並研發銀合歡全株利用,販售銀合歡加值商品等方式,一來達到生態保護之效,二來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打造韌性社區,建立地方新興產業。
東石郡綠色生活站
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長期在東石沿海推動社區產業及環境教育,藉由串連週邊漁家景點,發展漁村深度旅遊,並培育新住民及青年擔任導覽體驗人員,為地方增加就業機會;透過綠色餐點規劃,讓青漁農民學習漁產加工、生態平衡養殖知能。並以在地當季食材及陶藝規劃藝術餐桌活動,為東石郡的綠色生活帶來一番全新想像。
(中文) 短短兩天的展覽,國發會劉鏡清主委與彭立沛副主委特別撥冗親臨現場,不僅仔細參觀攤位、關心每一個創生夥伴的現況,展現對地方創生的熱情;國土處黃文彥處長也熱情地與團隊互動交流。而本次除了展示全臺各地的創生亮點案例,展覽也安排多場手作DIY活動,讓大家以「動手做」感受地方的獨特性及文化魅力。我們期待藉由本次展覽,使大眾更加了解地方創生的精神與樣貌,未來一同成為支持臺灣地方創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