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中山大學111-1學期社會實踐相關課程結合三項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與兩項USR-Hub計畫,提供更多元化的課程選擇,帶領同學們透過實務學習的方式,認識更多在地議題,共同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在URS的課程中,大家不用只待在教室中聽講,更可以走出實際校園並關心地方場域,了解在地現況與需求同時銜接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透過課程培養更多社會實踐的觀察力與專業能力,讓大學人生有更不一樣的學習經驗。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進行中,歡迎大家一同來參與。
(中文) 主要團隊:西灣學院
執行場域:前鎮、旗山、日本
社會實踐五大主軸:社會議題關懷
永續發展指標:SDG4 優質教育、SDG17全球夥伴
關注議題:
計畫團隊由USR第一期的「舊港新灣」的城市轉變思路,持續探究人們面對產業遷移、生活環境變遷時的生存和社會處境等議題,在地場域包高雄前鎮區與旗山區。在港灣城市的永續發展議題上,連結國際相關的發展經驗,並與國際連結形成互助合作的夥伴關係。同時推升高雄乃至於台灣的在城市轉型議題上的國際能見度,並以優質教育發展與國際夥伴學校合作,以國際臨海區域或處於產業轉型為實踐場域,與日本多所大學和地方單位合作,將PBL課程模組(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導入中山大學,透過國際聯合學程及文化轉譯設計方法重構台灣地方知識。
(中文)
本學期計畫重點:
國內場域
透過實地踏查,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在地發展,及社會的各種文化面向,結合美學與文化識讀,記錄高雄前鎮地方的地景,將在地觀察及價值融合,實際製作導覽地圖;另一方面,也從參訪更認識台灣和海洋文化,以歷史的宏觀角度,反思本土和世界海洋文化的連結;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認識高雄前鎮草衙地區,關注人、地方與生活,透過紀錄在地住民的生命敘事,憑藉「記憶」勾勒出在地的百工「技藝」,梳理其脈絡、體系,以及其中蘊含的勞動精神與價值,進一步探討這些技藝與價值如何牽引地方未來發展,以及後工業階段的高雄住民如何面對轉型發展,並搭配永續概念從廢棄物來探索前草特質。本學期參訪行程包含高雄港域、宏裕行花枝丸館、台史博或駁二動漫祭等,同時共同籌畫「前草創創生活節」,以永續精神展現地方特色。
國際連結
結合際志工服務學習與日本名寄市立大學合作,共同構思與執行服務方案,推動跨文化交流與理解。在地場域也與富山縣、氷見市共構課程合作,引導學生鑑賞日本文化與經典、理解日本人的思維與美學,以「職人的こだわり(講究)」為主題,邀請氷見市5位職人現身說法,分享各自對工作的態度與堅持。
(中文) 主要團隊:社會學系
執行場域:旗津、鼓山、鹽埕、鳳山、岡山
社會實踐五大主軸:南方文化創造
永續發展指標:SDG11永續城鄉、SDG4優質教育、SDG8就業與經濟發展
關注議題與場域:
計畫團隊前期以社區為取徑,創建出一套大學知識生產與博物館轉化呈現的運行架構,並進一步提出「城市共事館」的概念,除深化該架構外,更強調「共榮、共善、共創」。當前目標為推動大學師生、社區居民以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進行生活和生產,強化博物館在此生態系中的公共性角色。
計畫為本校發展「高雄學」的基礎,培育具備地方文化企劃的跨域人才,與高史博、皮影戲館等地方館舍銜接。計畫「城市是一座共事館 — 鑲嵌於社會紋理的社區實踐」(The City as a Commuseum -Socially Embedded Community Engagement)奠基於教師社群、課程規劃架構、在地協作網絡及場域建立的長期累積,力促場域、課程與議題的交織深化,培力學生、助理具有國際視野及在地行動,同時使地方博物館中介功能有效發揮。
(中文)
本學期計畫重點:
共事館計畫將延續「社區文創」的高雄學實踐,同時強化「永續發展」的合作機制,開啟基金會共作模式外,更投入跨校、跨國際的合作方案,並梳理本計畫研究方法論與經驗,出版實踐成果專書。
「社區文創」持續針對哈瑪星、西子灣及鹽埕地區進行調查、轉譯和展演,規劃數條輕旅行路線和展演活動,開發之課程向下銜接高中端108課綱「彈性課程」第三年,而相關課程成果持續與「高史博」、「翰品酒店高雄」等單位共事,結合產官學研,策畫在地旅行內容與展演活動,建構城市品牌和文化發展願景。
團隊也與日本龍谷大學簽訂跨校MOU,就「永續發展」議題展開課程研發,預計於111學年度起開課,徵選台日雙邊修課學生出國交流,另受仰望基金會支持,將永續議題課程設計與教育推廣專案與聯合國SDGs「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優質教育」等指標對接,相關課程、「南方修理聯盟」等實踐內容與成果,策辦「循環綠活節」及勞工博物館「修理達人展」等展演。
位於旗津的「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將投入完善「永續教學的實踐場域」工作,並開啟台南美學館「藝術家駐村」計畫,另與文化部「社造學院」、文化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等文化專案,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等工作。
團隊將同步整理、編撰計畫近三年的工作成果,預計以「永續環境」、「社區文創」、「社會創新」三大主軸為題出版專書。累積的「大漁旗」、「皮影戲」在地文化技藝也將進行出版繪本圖書與研究成品。
(中文) 主要團隊: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執行場域:大寮、大樹、旗山、前鎮、岡山
社會實踐五大主軸:地方治理協力
永續發展指標:SDG11永續城鄉、SDG4優質教育、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
關注議題:
計畫團隊於USR第一期計畫(山海共榮:公共事務在地實踐)執行過程中,發現不少社區有企業組織陸續接觸推動在地CSR,但多僅限於一次性捐贈補助,無法真正落實社會責任與實踐價值。如何建立機制延續相關動能,以維持與社區場域連結與深化,真正協助地方場域(旗山區、前鎮區、大寮區)發展,是計畫團隊希冀實踐之課題。
本期計畫以「合作式培力與推廣服務」(Cooperative Empowerment and Extension Service, CEES)為主軸,期望提升大學與地區關係鏈結,推動社會參與之公共事務發展,活絡地方場域與社會創新。並達成人才培育、專業輔導育成、扮演資源媒合角色及促進公共事務參與之計畫目標。本計畫已初步於實踐場域,和公部門、企業、場域夥伴建立合作機制,故如何延續機制並形成良性循環動能,擴大產學合作面向,提升社會實踐影響力,持續推動系統化課程與跨域學程,是本計畫希冀實踐之課題。
(中文)
本學期計畫重點:
課程部分,將帶領學生擴大關注永續發展中,關於氣候變遷、永續農業、生態保育、環境汙染等議題,並連結公共事務與企業社會責任。
在場域連結與社會實踐,CEES「合作式培力與推廣服務」之概念,將與旗山區糖廠社區合作,挖掘地方之歷史文化,翻轉產業新風貌,同時與Home+中嘉寬頻合作,透過鼓勵社區進行提案,共同提升社區民眾新媒體素養,引導社區民眾在防疫生活下,可透過新媒體運用,重現人際關係與溝通。
USRxCSR連結上,持續與在地企業合作更多元的CSR社會責任專案,包含與雷科企業推動圓夢計畫、以及友善耕作稻米認養。與舊振南從文化觀光層面,支持大寮地區地方創生計畫。與台灣福興合作「記憶的箱子」以藝術推動地方文化保存。
計畫團隊也和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合作校內永續發展推動,透過課程結合本校永續報告書撰寫以及舉辦大學永續論壇,提升全校對於永續發展議題之素養與意識。
(中文) 主要團隊: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
執行場域:屏東霧臺
社會實踐五大主軸:南方文化創造
永續發展指標:SDG11永續城鄉、SDG4陸域生態
關注議題:
霧臺鄉魯凱族人自稱 “Ngudradrekai” 原意為「來自高冷地方的人」。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政府將霧臺的部分部落遷到禮納里、長治百合永久屋基地,使得這些原先居住在山區的部落,面臨新的生活、產業與文化方面的適應與挑戰。此外,遷村之後,在山上的土地,形成無人耕種的狀態,不僅造成土地的閒置,也使得族人與原有家園斷絕。可以說,風災之後族人陸續遭遇家園廢棄、文化斷層、產業困頓、社會組織瓦解的課題。重建工作仍然持續中,期望透過此計畫,幫助部落族人找到重生的契機,也讓學生透過社會實踐的過程,了解學習並體悟災難的意義。
本計畫以「雲霧山林黃金城:魯凱族霧臺鄉小米復耕與創新計畫」為主軸,擬透過課程施作,創新加值策略,帶領學生投入部落產業的復振與創新。第一期將帶領學生實施田野訪查,紀錄霧台地區小米品系的種類,栽植、播種、保存等傳統文化與知識;第二期將協助部落成立復耕組織,透過課程、訓練與參訪,吸引中壯年或年輕人回鄉投入小米種植。第三期期則引入大學或社企的力量,投入包裝、設計與行銷;這三個節點的重要推手就是參與課程的學生,藉由學生的熱情、活力與投入,為大學社會實踐帶來嶄新的定義。
(中文) 主要團隊:東南亞研究中心
執行場域:高雄港域
社會實踐五大主軸:產業發展推動
永續發展指標:SDG8就業與經濟成長、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關注議題:
高雄這座城市的發展,隨著地緣位置與貿易運輸的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座處於現代化領先地位的港灣城市;然而在1980年代台灣朝科技產業進行轉型的潮流下,過去以船運重工為主的高雄彷彿瞬間被拋諸在後。然而,高雄港市合一的特殊條件,仍然是未來發展上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與如釜山、新加坡等轉型成功東亞港灣城市學習,透過他們成功的經驗,轉化為高雄未來從文化、觀光、的方向參考。
策略上將分為「型塑港市文化意象」、「港市品牌化與行銷」、 「海洋產業脈絡梳理」三個目標,透過港灣城市的歷史定位、透過深度文化觀光做為港城轉型,以及文化意象的品牌經營與行銷規劃議題。結合研究法、東亞現代性、觀光社會學及城市治理與轉型等課程,再延伸至橫濱、釜山、新加坡等東亞港灣城市的田野研究。預期效益上深入調查在地觀光資源與專家訪談,進行深度的文史建置,提升學生跨領域的思考學習及實務運用,並透過論壇提出政策建言,共同促進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