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轉自中山新聞 / 公事所提供】

曾經被CNN標籤為「行人地獄」的台灣交通,在外籍學生眼中又是如何?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計畫與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日前特別邀請來自十個不同國家、就讀中山的外籍生參加焦點座談,分享對台灣、高雄以及校園周邊交通的看法和建議。多數參與者共同感受亟需改善的交通問題包括:人行空間不足且違規多、公車班次和資訊系統不便利、紅燈過多且常不同步等,值得主管單位參考。

(中文) 這場焦點座談由公事所教授彭渰雯主持,邀請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夏晧清和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理事吳亭君與談。與會的外籍生有些才剛來台一學期,但也有人在台灣讀書生活已超過八年。他們對高雄交通的整體評價不一,多半反映了與其原生國家的比較。例如來自巴基斯坦的Mahnaz和奈及利亞的Usman肯定台灣交通系統讓他們很驚艷,但比利時的Tatiana則直言「對我來說這裡交通真的是行人地獄」。無論褒貶,與會者對於高雄交通應該改善的問題有諸多共識,也肯定政府和民間都努力在推動改進中。

(中文) 讓外籍生最詬病的交通問題就是人行空間不足且充斥違規行為。「高雄主要問題就是缺乏人行道」,來自捷克的Michael指出,就算有騎樓或人行道,也常被機車、汽車、攤販甚至店家佔用。來自瓜地馬拉的Diego也指出,有些商店像一堵牆直接擋住騎樓通行,導致行人必須走到馬路上冒著風險前行。來自美國的Rachael則對騎樓的高低不平特別有感,他希望每條人行道和騎樓都一樣平整,才不會因為一邊走路一邊思考就「摔斷腿」。此外,許多斑馬線與左轉機車的待轉區過於靠近,也常讓她感到要被撞上威脅:「我從未在其他地方看到這種設計(待轉車區),我總覺得這是在惡作劇。」阿爾巴尼亞的Nerajda覺得危險的則是機車在人行道上行駛,讓她走在人行道上也必須警覺後方來車:「我現在就像後腦勺上也長了眼睛一樣」。Tatiana則建議自行車道和人行道應該各自獨立並且有明確標示,才能讓行人和單車騎士都清楚知道該怎麼走才安全。

(中文) 其次,公車的班次和資訊系統對外籍學生而言也很需要改善。Mahnaz住在學校宿舍,且因為不方便騎單車,是以公車或校車為主要移動工具。她指出,到學校的公車晚上十點之後就停駛,雖然捷運比較晚收班,但許多學生從捷運走回宿舍得花上半小時,導致學生必須提前離開外面的活動,甚至不願外出。同樣搭捷運和校車通勤的瓜地馬拉學生Diego,則對於校車發車時間與上課時間無法銜接感到困惑,從捷運站搭公車或校車到校肯定會遲到,「這時間表對學生不大友善」。曾經住在台北一年的聖露西亞學生Diondre則是說,在台北時他搭公車和捷運就夠了,不需要摩托車,但來高雄後因為公車往往有等很久或遲到,變成以騎機車為交通工具後就「回不去了」。此外,多名學生還建議有更友善且可信賴的英文公車資訊系統,才能讓更多外籍生願意搭乘公車。

(中文) 另一個頗引發共鳴的問題則是台灣馬路的紅燈過多,且常不連續。Tatiana和Michael指出,台灣因為車輛不主動禮讓行人,所以靠著建造更多紅綠燈,來強迫車輛停下來,卻造成人們更加被紅燈控制的惡性循環。Michael認為,這應該是台灣交通事故發生的主因之一,大家只有在看到紅燈時才會停車,「一看到綠燈就加速前進」,因此若有行人或車輛不留神誤闖了,就勢必發生碰撞。印度的Prem則認為少數行人,特別是老人家確實不大在乎紅綠燈。與此相關的問題則是紅燈不連續,Michael表示:「我討厭紅燈等了70秒,然後騎行50米後又遇到紅燈,這太讓人沮喪了!」菲律賓的Rodulf也說,「常常只有一條街是紅燈,其餘都是綠燈,我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他也指出很多汽機車騎士喜歡「搶黃燈」,顯然是交通事故很大的原因。

(中文) 雖然有諸多檢討,與會的外籍生仍多肯定高雄和台灣的交通狀況明顯在改進中,去年推出的TPass方案也備受肯定。面對與會者提出的建設性批評,行促會常務理事吳亭君表示,這也是他們成立高雄市行促會的原因,希望透過行人、兒童角度的呼籲,可以讓大家從自身行動做起,改變交通文化。夏晧清則強調需要從使用者角度確保街道設計能夠滿足多樣化需求。與會者之一Rodulf語重心長指出:「我很驚訝台灣的情況已經(比我們)好多了,你們還會繼續有這樣的討論,說明你們真的很關心行人的福利。我非常欣賞這樣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