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社創所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所助理教授楊士奇開設「地方創生研究與實踐」課程,至旗山、內門參訪農業產線,透過實地探查地方以了解產業如何落地生根,也期望能透過課程來擴充思考人與地方間的關係,此次也安排不同面向的參訪路線,使學生們能用多元的視角來探討地方發展。
此次參訪主軸為農業產線,楊士奇帶領修課學生至旗山、內門拜訪以花卉及百香果種植為主的「吉貓農園」、日治時期所建造的木造建築「旗山碾米廠」,和南部唯一拿到CAS認證標章的「生和青果運銷合作社」,期望學生透過參訪在地案例,藉此對地方的樣貌有更全盤的理解與認識,進而去摸索出地方創生所需要的關鍵因素。
內門區吉貓農園副場長丁群展分享,幾年前因不忍父親獨自扛下火鶴花園,決定休學回家幫忙農事,近兩年來因氣候變遷及葉枯病難以根除,轉型種植熱帶蘭花,正當一切步上軌道時,2016年的颱風吹垮了室外網架,損失慘重,也使他重新思考如何轉型。除了引進台農一號百香果外,他更鑽研百香果的開發及行銷,現今走入農園可看見一排排的百香果樹,他也說明內門一帶的土質偏向黏土,對於耕種果樹不易,因此他研究袋耕方式來種植,目前仍屬實驗階段。他認為做農事每一步都是細緻觀察、邊做邊調整,進而找到與作物的相處之道,未來吉貓農園規劃轉型為觀光休閒農園,希望能打造親子休閒的好去處。
(中文) 提及農業,隸屬旗山農會的「旗山碾米廠」已超過70年歷史,廠房內保留了木製機具,為日治時期臺灣精米工業的代表作,包含礱鼓機、木製管線、精米機等,搭配現代化倉儲及隱藏式運輸設計,甚至牆面上仍保留著計算儲米量的刻度。旗山農會主任杜文元提到,這些機具透過完整的保留,至今仍然可以使用,廠房目前以展示為主,透過定期導覽,分享臺灣早期碾米的過程;週末時農會規劃「好旗農市集」,透過農業與文化創意的結合,遊客除了能認識臺灣早期農業的風光,還可選購在地小農種植的農產品,使場域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
(中文) 參訪滿是鳳梨香氣的「生和青果運銷合作社」時,董事長張志榮分享,當時為了替父母解決香蕉滯銷的問題,便思考如何與國中、小的營養午餐搭配,從旗山附近的偏鄉小學開始服務,他不計較訂單數的多寡,只堅持將品質做到最好,透過與農民契作保障價格,嚴格要求農產品的品質,使用截切技術節省人成本力同時確保水果的完整性,再利用全程低溫冷鏈運送,將美味的水果送至學生手中,也使公司名聲逐漸遠播,去年更接下台南市國中、小共260多間學校的訂單,目前是南部唯一擁有CAS優良農產品認證的廠商。
(中文) 此次見學拓展了師生對於內門與旗山農業發展的認識,理解到企業初期扎根於地方,往往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慢慢落地生根,除了連結地方的人、事、物外,更需要找到產品的價值,以及透過行銷的方式使其價值能夠擴散。楊士奇認為,走訪地方更重要的是開啟觀察及反思能力,細細琢磨人與地方的互動關係,才能更全面地建構地方真實的樣貌,希望藉由實際踏查,帶給學生更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