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轉載自南方修理聯盟;文/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 林瑋宸、攝影/張已亷】

 

農機的修復,在外行人眼中看來是件複雜的事情而卻步,但許多的修理職人也都是從零開始學習。

 

旗美社大「友善農耕心境界」課程老師、農機修理班種子師資、皮塔屋生態農園負責人林孟姿提到,開始經營皮塔屋生態農園後,才發現在農務操作上,很多時候都需要使用到農機,當時把爺爺留下來的農機拿起來使用,遇到許多問題,不是故障就是因為放太久而發動不了。加上沒有機械背景,只能摸摸鼻子把農機送至農機行維修,這時割草割到一半,等到農機維修好送回來,草就又長高了,而沒有割的草就長得更高。且有時候農機拿回來看似修好,使用沒幾天又故障,礙於對農機構造、原理沒有概念,還是只能再把農機送回農機行,這樣反覆來回浪費更多時間。那時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不是能夠自行排除一些簡單的機械故障問題,使工作不會間斷,因此加入旗美社大的農機修理班。

(中文) 孟姿已經加入農機修理班有四、五年的時間,她謙虛地說自己其實只有一點基礎而已,相較於加入課程時便已對機械有興趣,或者是從事的工作多多少少與機械有關的學員們,毫無基礎的學員很難一進門就上手。農機修理班的陳光輝老師強調做中學,老師不以系統性的理論作為教材,而是讓學員帶著壞掉的農機到課堂上,陳老師一邊拆一邊教學。看著有機械背景的學員們,能夠一到課堂上就動手拆起農機修理,當遇到問題時,只要老師一點就通,便能繼續做下個步驟,孟姿在一旁只能慢慢摸索。因為老師上課所給的資訊量很大,沒有概念的學生只能從一次又一次的實作當中慢慢累積起經驗,加上社大一週只上一次課程,且並沒有人強迫自己學習,所以必須靠自己累積經驗,從中推砌起知識基礎。初期自己動手拆解、修復時,即便已經聽過老師的講解,但是腦中的圖像概念還不完整,有時候還是會感到挫折,可是在接觸較久後,加上自己找農機相關的書籍或影片自學,開始可以把零碎的圖像拼湊起來。從毫無概念到後來可以自行拆解、組裝簡易的割草機,曾經,有學員帶著幾台故障的農機到課堂讓大家練習修理,只要修好就可以帶走,孟姿就成功帶了一台回家。

(中文) 在學習過程當中,很重要的轉變還包含心態。過去務農到一半遇到農機故障,孟姿會感到喪氣甚至是生氣,但是在有了農機修復技巧之後便可以處之泰然,知道自己能夠拆解做維修,維修好就可以繼續工作。不過農機修好後並不是不會壞掉,需要正確的使用習慣以及保養方式,才能讓農機的壽命延長並降低損壞的機率,要不然即便是一台全新的農機,錯誤的使用與保養觀念仍會導致農機很快進入維修廠。我們總是說「預防勝於治療」,使用農機時,「預防」就是做好「保養」工作。

 

比如說,農機壞掉常常是化油器的緣故,可能是油路不順、有阻塞的問題。但是拆化油器要耗費許多時間,所以農機行可能會說你這個(化油器)壞了,直接幫你換新的,換一個要一兩千塊。但其實不用整個換掉,農機行會選擇這麼做,除了前述所說的耗時之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如果沒有替換零件,只是進行清理,老闆不好意思收因為時間成本而提高的昂貴費用,容易被居民拒絕,那乾脆通通換新。接觸、學習後,才發現如果會清理、保養化油器這個東西,可以省下省下許多錢,也避免農機直接被拋棄。縱使農機真的無法修理,孟姿也會將農機留著,因為說不定在其他農機損壞時,尚完好的部分可以作為替代零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