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曾意琇(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劃研究助理)

 

自2020年11月底開始,至12月中旬的連續三週,五場社區培力系列課程,如期且順利的辦理完成了!這些如常的群眾學習活動,在今年的上半年因為疫情緣故,幾乎要變成不可能的任務,爲盡可能避免公眾集會的群聚,整個世界也彷彿一起被按了暫停鍵。

 

辦活動的時候,心裏感慨「啊!原來一起上課學習,是件幸福的事啊。」但辦完活動立刻進入理性模式,和幾個一起協助工作的社區夥伴,邀請提出建議,以檢討活動的不足之處,好做未來的改善。

 

從人的參與,到空間的參與

 

活動最初,預計安排三場社區培力課程,經過調查以社區居民與店家最有興趣的攝影與行銷來規劃,於是有了「成為手機攝影達人-基礎課」、「手機拍片戰力提升-基礎班」、「創業行銷:善用資源,創造業績」等課程,並且在公布報名後,每場活動席位30人的限制之下,於數個小時內即全數額滿,讓計畫人員評估後決定再追加兩場,促成更多有興趣的社區朋友能來共學。

 

而活動地點,經社區夥伴的協力尋找,決定在社區的咖啡廳、音樂酒吧、書店舉辦,這些平常休閒的去處搖身一變,瞬間成了社區講堂,讓社區的參與從「人」進階到「空間」,與這些生活中的商業空間的合作,有些是經過特地的串連拜訪,有些則是過程中主動的聯繫參與,使得此次活動的公共效益也藉此有所擴展。

(中文)

行動後的深思:社區的形成

 

這樣的講座活動,其實坊間都有,也很多,為什麼需要由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以下簡稱人社計畫)來舉辦呢?!一直以來「社區共好」、「凝聚社區意識」是做社區營造工作的核心精神,但共好、凝聚又談何容易?想起行銷課老師說的「不斷的曝光」,透過活動讓更多社區民眾注意到組織的存在,透過活動認識周邊商家與社區朋友們,從關心,慢慢進入到參與,資訊與機會也會逐漸形成。

 

回顧「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以下簡稱社造),在台灣也已歷經近三十年的光景,政策由上而下的施行也已逐漸轉變為由下而上,社造首重「造人」,依舊是這些年在各個社會創新計畫會議上,不斷被提醒的重要概念,在關注社區居民的需求之虞,各種活動式的操作行動之後,終究要更深化的去思考與推敲,如何促成社區使用者以自己最熟悉、能力所及的方式,來進行永續的社會參與。

 

社造如果只是一場計畫,計畫承辦人員會流動,所有的計畫終究也會有結案的時候,但如果社造融入了生活,生活是不會間斷的,十年後、甚或二十年後,社區仍舊會有一批在地人,會為了家園這個共有的領域,而投入公共議題的參與。

(中文) 因此,中山人社計畫舊港團隊,無論是透過「鹽埕大小聲」的臉書線上直播,「沿埕過生活」照片與散文徵件活動,亦或是年底的這五場進駐到社區生活空間的「社區培力系列課程」,都在創造一連串的「生活感」,挖掘出公共與私人之間連結的亮點。社區大小事即是生活,而生活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一個更加成熟的公民社會,是每個人開始對生活有感,並且想要產生對話,進而形塑出論述與積極的行動。也許過程會有失誤、衝突、疲態發生,但每一場行動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重要的養分會逐漸累積,社造是一條長長的道路,但一起走會容易的多。

 

活動致謝

 

最後,要感謝過程中所有的人力、經費與物力,讓這五場的社區培力系列課程得以順利完成。感謝人民團體「高雄市鹽埕研究社」的大力協助,活動才能被更多的看見與參與。也特別感謝「廢墟Bar X 你好哇.寓所」、「Madker Live House & Restaurant 美德客音樂餐酒館」、「貓手book&shop日文二手藝文書店」,提供了良好的場地,共同打造了這一系列的社區講堂。

 

文獻參考

林奠鴻(2009)。〈社造回歸生活〉

顏惠珠(2010)。〈社區營造的核心價值與永續發展-以台南縣土溝村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