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層層交疊的淺山與純樸保守的農村,常是苗栗給人的第一印象。要在地理位置相對邊緣、資源稀缺、人口外流的苗栗召集青年人才,捲動社區進行地方創生,並不容易。而能做到備受各方讚譽、獲多項全國社區獎項肯定、甚至翻轉地方政治,更是難能可貴。在苗栗苑裡耕耘超過十年的「掀海風」團隊,就是這樣特別的例子。12月初,中山社會創新研究所洪世謙所長與「地方、草根創新與永續轉型」課程及「文化創新理論」課程師生特別前往苗栗,拜訪苑裡掀海風團隊,此次參訪也受到中山大學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的支持。在團隊成員帶領下,同學們透過走讀苑裡、手作藺草編織、與「掀冊店」參訪交流活動,瞭解掀海風青年們如何以十年前的「反瘋車」抗爭為契機,返回苑裡,深蹲社區,耕耘地方。
(中文) 掀海風共同創辦人林秀芃首先帶領社創所師生認識苑裡街道和店家,為一日參訪之旅拉開序幕。在老店振發帽蓆行,她以英語搭配台語、中文的三聲道,為來自台灣、越南、比利時和中國的同學們,娓娓道來當地藺草編織產業的興衰;並透過這些藺草種植、飾品及生活用品編織的故事和歷史,帶領同學思索臺灣地方產業與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秀芃表示,藺草產品或許對今日許多消費者失去吸引力,但在日治時期,可是維繫生活日常及彰顯社會地位的重要物品,對於在地女性長者們來說,更是讓她們經濟獨立的技藝,是對親人晚輩表達關愛的方式,也是能用幾十年的生活必需品。她感嘆道,其實不是藺草失去了它的價值,而是「人們失去使用它的能力」。與今日社會依賴的塑膠製品相比,藺草不僅擁有悠久傳統與使用文化,並且取自在地自然的原生材料,更有環境永續、促進地方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文) 下午,眾人回到掀海風團隊於2018年成立的「掀冊店」複合式書店空間,實際手作藺草小馬/小鹿書籤,藉由親身體驗藺草特殊的芳香質地,進一步認識百年藺草編織工藝的魅力。接著,同學們透過秀芃精彩的說明和簡報,了解掀海風團隊們十一年來進行過的各項地方創生工作:從成立實體書店、以群眾集資方式辦理海風季、發行精美有趣的地方刊物、到推行結合社區支持型農業與時間銀行概念的「苑裡教芋部」等計畫,掀海風團隊創造出許多「第三空間」,讓不同世代居民交流互動。這些活動與空間,凝聚了社區居民與關係人口,也讓每個人找到能為故鄉貢獻心力、共同成長的位置。儘管一開始不免遇到各種挑戰及質疑,但秀芃說,「有趣的企劃案大家會跟」。一點一滴多年累積下來,掀海風團隊已融入在地社區生活之中,受到許多居民的信任和支持–這一點,從上午走讀街區時,不時遇到各個年齡層的居民上前與秀芃打招呼和寒喧,就能得知。
(中文) 除了致力提升在地文化、生活及庶民經濟,掀海風團隊也對公民參與與地方治理,有著一份期許和使命。2018年苑裡百年傳統市場焚毀與改建的爭議,讓另一位團隊創辦人劉育育決定與兩位在地夥伴籌組「毋免拜託聯盟」,投身2022年地方選舉之中。在沒有政黨奧援及傳統政治組織動員的狀態下,她以素人之姿成功撼動地方政治版圖,當選苑裡鎮長。進入公部門後,育育藉由公私協力的方式,推出長者及國小學童的參與式預算活動,讓他們能決定、甚至自行提案公所預算該如何用在他們身上。秀芃說,這樣的治理創新嘗試,不單是培力地方自主性和居民能動性,讓預算能花在對他們有意義的事物;苑裡的小朋友也能透過參與地方治理事務,跟家鄉產生更深刻的連結,成為未來苑裡發展的生力軍。
(中文) 地方政治勢力的翻轉並非一朝一夕。這些治理創新,是否受到其他地方政治人物的挑戰?百忙之中來到掀冊店與社創所師生交流的鎮長育育認為,不論是傳統的單向治理方式,還是如參與式預算的治理創新,都會遭遇阻礙。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社會溝通」,向鄉親清楚說明目標、執行方式和預期成果,並誠懇回應他們的疑問,提供完整的配套支持。例如,在進行 38 場社區說明會、由長者選出敬老禮包的內容之後,育育與鎮公所同仁又開始新一輪社區巡迴之旅,向長者介紹運動用品禮包的使用方式,同時推出「長者 tempo」的YouTube 教學影片,讓他們能真正活用這些禮品,達到運動和增進健康的功效。
(中文) 如同掀海風 (Say Hi Home) 團隊的中英文名,秀芃和育育期望團隊能化為一陣清新、溫煦而穩健的風,搧出社區居民的積極動能,去認識和欣賞家鄉,重新連結彼此,共同想像和打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透過他們的故事與行動,社創所同學們得以理解到,社會創新不單純只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方式。藉由第三空間和活動的經營,社會創新能深化居民與關係人口的地方認同,編織出能激發更多創意和草根行動的社會網絡,為地方創生注入更多動能。此外,地方創生不一定只能從文化與產業領域著手。投身政治,探詢實質民主的可能,讓居民知道自身和地方有不同的發展選項,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與所處的環境,也是推動地方前進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