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人科學程提供】
「小地藝術日」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三屆,走出美濃專屬的獨特風格和味道。國立中山大學「社區策展與創意街區系列講座」與「創意街區發展與設計思考」課程師生對於「小地藝術日」在美濃深度耕耘、運用藝術打造感動體驗的故事十分好奇,邀請幕後策畫團隊「果然紅農藝生活」創辦人羅元鴻、蔡佳蓉夫妻以及藝術家鄭蕙玲蒞校演講,主題為「融合農業與藝術,翻玩美濃田野魅力」,分享最初創辦「小地藝術日」的初心、創作理念以及一路走來的成長和感想,期讓即將舉辦「2023鹽夏不夜埕」的師生從中獲得啟發。
(中文) 小地藝術祭以美濃為場域,除了在2020年第三屆時已經成為當地知名的藝文活動品牌,更深度地捲動在地社群參與其中,鄉親們的共襄盛舉成為成功的關鍵。由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宋世祥老師主辦的「鹽夏不夜埕」今年即將邁入第六年,嘗試透過各種形式的創作將藝術能量注入鹽埕街區,如何讓創作與眾不同、展現鹽埕最道地的味道和迷人風格?在同學們不斷嘗試不同風格和主題創作時,要如何深度連結鹽埕、創作出融合地方DNA的作品,成為鹽夏策展團隊前進的關鍵目標,也是邀請羅元鴻和「小地藝術日」的夥伴來分享小地精彩作品和創作理念的原因。
本次演講,羅元鴻先從介紹自身經營的工作室「果然紅農藝生活」的理念作出發,作為「小地藝術日」發展中心的據點,向外連結並形成包含各個場域及多個領域的網路,「以人為本」是宗旨,以「守護當地生活樣貌與特色」為核心理念,以「打造共存、共榮、共好、共享的社區樣貌」為願景。羅元鴻揭露自己的協槓身分,身為農夫、社區工作者、導覽員,同時也是裝置藝術家和演員。
(中文) 羅元鴻提及「莫拉克風災」對於地方農作物造成的巨大損害,引導聽眾反思「困境就是生命的動能」。經歷過重大的災害後,羅元鴻重新思考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因此開始了環島計畫,觀察台灣其他地區的農人如何與土地相處,深受啟發在心態上產生了巨大轉變,從此決心以更友善的方式和土地生活,選擇傳統生活方式,記錄傳統、傳承智慧。
羅元鴻從參與各地活化社區、社區營造活動開始培養「小地藝術日」基底,例如:綠美化的創作計畫、深度小旅行的規劃、《笠-小房子》的地景創作,都是日後「小地藝術日」能順利生成的關鍵和累積。羅元鴻回朔2015年,與妻子蔡佳蓉一起到「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進行《回到里山》的作品演出,大地藝術季將人與土地緊密地用藝術連結起來,深受此情感的啟發和感動,加上平時在美濃的積累,生成一股強大的推力,誕生回到美濃創辦「小地藝術日」的決心,和農民一起付出勞力在土地上創作藝術。
分享歷年精彩作品後,現場學生提問「未來是否有打算將小地藝術帶出美濃?」羅元鴻回應,小地的夥伴們,每一人都活出了小地藝術的精神,所以無論將藝術創作帶到何處,都象徵著一次次的小地藝術行動,如同今日來到中山大學分享,不會將它視為講座而是一場演出。另一名學生請教「如何與眾多藝術家結緣?」透過與藝術家、志工的深度對談,以及經常參與各式藝文活動的創作,向藝術界展現了十足的能力,「我就是萬能的工班!」羅元鴻笑著說。最後鼓勵學生在地方進行創作時,「就算不是當地人,也要嘗試著將自己變成當地人」。
「社區策展與創意街區系列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與「厚數據創新實驗室」團隊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