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公事所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主辦「2020社區與公民參與論壇」,吸引超過220人參與。本次論壇包括三場次討論與一場專題演講,除了有多名高雄在地公民團體代表擔任引言外,還有校內外長期關心台灣社會民主與環境正義的知名學者,包括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政大創新國際學院院長杜文苓、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萬毓澤、副教授邱花妹等人,更邀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侯志仁(Jeff Hou)進行專題演講。學界與實務界整日經驗交流,充分體現「跨域共學」精神。
(中文) 「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於今(109)年在中山大學教務處推動下成立運作。召集人公事所彭渰雯教授表示,此共學群的目的是串連校內關心台灣公民社會發展與民主創新深化的師生,並連結南台灣公民團體及他校學者,藉由舉辦論壇、演講、安排國內見學甚至國外參訪等機會,讓中山師生與校外社群,可以一同學習及了解各種民主創新實踐經驗,以培育更多「接地氣」又具有前瞻想像力的公民社會領導人才。論壇當日即有多名共學群師生參與論壇,堪稱是今年度最大規模的「共學」活動。
(中文) 論壇上午以「高雄在地社區與公民參與之挑戰」子題開場,由公事所謝政勳助理教授主持。出席者為高雄不同場域、議題上努力耕耘的民間團體代表,包括糖廠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曾渝媗、鳳山社區大學校長李澄安、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副理事長陳銘彬、台灣無障礙協會理事長林俊福、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主任龍煒璿,依序分享了他們在社區營造、公共政策監督、以及身心障礙與新移民等弱勢議題上的耕耘及挑戰,讓與會者更了解了高雄在地非營利組織的成果與堅持。
(中文) 下午第一場的專題演講,則是由長期關心美國與東亞都市社會運動的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教授侯志仁分享「從社區參與到公民社會」。目前在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客座的侯教授,提到他對台灣公民參與的觀察,指出近年來雖然有很多在社區、行政區層級的小型「參與式預算」活動,但是愈往高層、愈重要的決策,卻依舊離實質公民參與很遙遠,也更需要集體的包括更有造反創意的行動來爭取。他也舉出許多西雅圖公民抗爭的創意案例,與大家分享和腦力激盪。
(中文) 侯教授的觀察正好呼應緊接而來的「參與式預算的實踐與挑戰」。旗山區公所課長林靜芳和雲林縣龍潭村村長黃詩媛,都分享了她們在社區層級,藉由參與式預算達到社區營造與培力的正面、樂觀經驗。但若論及更高層次的決策與預算面影響,台灣熱吵民主協會理事長林心乙和師大公民教育學系教授曾冠球則不約而同指出,「上位者」的意志還是關鍵。因此,如果官僚體系或公民社會本身沒有「長出」強壯的支撐力,盛極一時的參與式預算也可能出現「人去政息」的狀況。
(中文) 同樣地,對於高層次公民參與的悲觀,也出現在最後一場次「環境治理之公民參與」討論中。來自鳳鼻頭、長期為在地居民空汙問題抗爭的高雄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黃義英,悲切地指責政府徵收土地設置臨海工業區,強迫大林蒲居民活在沒有空氣清淨機無法呼吸的環境,如今談遷村,居民卻也只能坐等「被告知」上級決定,缺少實質參與及影響決策的機會。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教授也指出,台灣環境治理當前最大困境,就是所有的開發計畫都以「行政院已核定」為由,壓迫包括環評與都市計畫等法定委員會遂行配合,而民眾參與討論公共利益的程序只是樣板。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讓公部門重新定義公共利益,不能坐視威權時代的計畫程序毫不受撼動。
(中文) 政大創新國際學院院長、同時也是公行系教授杜文苓也強調,當代風險社會充滿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更需要公民參與討論,來促成社會與政策共識,找出較為完備的政策方案,而不是任由專家或官僚以技術理性或效率之名,隱藏決策背後的利益或政治考量,或一再製造出錯誤決策。在「環境治理」場次中,年紀最輕的台灣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則以自己親身參與護樹運動而獲得培力成長的經驗,相信有行動就多少能帶來壓力與改變,為環境治理公民參與的困境帶來鼓舞希望。
(中文) 同樣表達樂觀的是與會者之一、本身是基層公務人員的中山大學碩專班學生蔡亞妗,她提到,其實公民參與的未來發展性及可塑性是令人期待的;雖說大部分公務員難免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感,但就她的觀察,愈來愈多年輕公務員,甚至是股長等級主管人員,對於公民參與以及參與式預算等,多抱持樂觀其成的開放心態,公部門已意識到,公民參與的潮流勢不可擋,因此相信公民社會團體的努力,隨著愈來愈多人才與觀念的養成,一定會逐步累積影響、改變台灣的公共決策結構與文化。
主辦單位表示,「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群」在臉書有建立粉絲專頁,論壇全程都可以在粉專上看到錄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隨時重溫這些精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