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自中山新聞/文學院-劇藝系提供】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空表演實驗場即興舞蹈家陳宜君、視障藝術家許家峰共同策劃,攜手高雄文學館共同執行「奇花藝草2.0異空間」系列工作坊,期待來自不同社群的異身體,在異空間相遇、探尋與覺受真我。
(中文) 「異空間」系列工作坊以「即興與社會場域」為題,分別邀請三位講者帶領分享。「黎美光 創意․心理․工作站」創意總監、即興舞蹈家黎美光帶領參與者分組,以20分鐘舞蹈、雙人舞、天地與人的藝術創作立場,透過身體閱讀、驗證、展現《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黎美光同時也感謝高雄文學館所有文學家的靈魂,在藝術的參與中,「我們都是身體的文學家,以身體為文本的創作者」。她更以當代思維探問「在」的意義;在不同環節中引導參與者讓思緒逐漸降落,才能將身心存在異空間,帶領個人的官能與意志;參與者分組於空間中進行天、地、人呈現,以個人身,觸碰社會身體,進而逐漸構築出生態地球身。
(中文) 跨領域藝術家劉寅生以兩人一組形式,探勘在異空間中的身體如何放鬆、信任與交付。劉寅生也將人的身體比擬為水袋,探問於趨近無意識的虛實之境,感受肢體慣性與節制後,要如何將自身的意念放鬆。現場直立人與電輪者的互動裡,因電輪儼然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彼此的波動也在電輪中因身體的放鬆而有所感召,動則有更高格局與擴展的顯現。工作坊後段引導參與者分組進行種子呈現,從參與者不同的動作片語,彼此逐漸形成流動的漣漪社群。劉寅生也分享,如同種子在異空間尋覓生長路徑,反覆將過去的生命經驗挹注,唯有放鬆才能以不介入而保有自我結構的形式進入虛實之境,這才是「真實的動」。
(中文) 關注移工議題的藝文工作者吳庭寬以及Uters 舞團創辦人Indriati(阿嬤),從印尼文化、傳統音樂Dangdut的皮影戲偶形式解構日常生活樣貌的肢體動作,讓參與者透過音樂舞動和身體對話,阿嬤也分享Dangdut的社會功能,即是藉由三到五分鐘進入音樂,以直覺性的舞動被療癒,從而創造出自己的搖擺。吳庭寬也請現場參與者試著在音樂中找到肢體的一個部位去關注感受;藉由現場參與者在舞動中分享當下,將社群建立,從而與「異空間」對話。更彰顯出Dangdut的容納與接納性。直覺性的動成為媒介亦乘載我們的身心,由內而外地以肢體爬述出《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一書的核心價值——個人身與地球身的串連,一起暫停、一起呼吸,一起存在。
(中文) 現場參與的障礙者陳怡然也回饋分享,無論是直立人與障礙者的互動中,或是天地人呈現,皆覺受到流動的純粹與滋養;在空間的環抱下,直立人與障礙者的「間」(日文發音:嗎,暫停、空隙之意)透過非語言訊息以身體交互覺受流動,而這就是「真實的動」。黎美光也回應:醒覺「在」的富有、「心」的覺知,你就能「動」。參與者歐純純也回饋,平時過度依賴迴路生活,也因為日常生活的感受太真,總感覺身體在異空間中無法停泊,透過工作坊運用書中核心「間」在空間中刻意感受空隙與暫停,讓身體喚醒情懷,覺察鬆動,「身體生態就是自然生態。」
(中文) 計畫主持人何怡璉分享,工作坊中的異空間感強烈,從輕快的Dangdut曲調中去品嚐悲傷,在不同文化的歌舞中講出被忽略的聲音;從計畫第一個系列與異身體和解,接續在異空間中溝通,探問如何共在,未來第三個系列,將回到從未覺知到的生態,回應「沒有土地,哪來文化」共同融入社群。
(中文) 「奇花藝草2.0」陸續舉辦系列活動,7月8、9日「異生態」系列登場,前導講座將由景觀建築評論家、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蘇孟宗主講「沒有自然,哪來文化,藝術與行動的永續性」,談論從建築到肢體的環境展演;工作坊邀請關注當代社群與敏銳關注私我之間互動的跨領域藝術家劉秋兒、游恩恩,及聚焦造型藝術的當代藝術家倪祥、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以《像山一樣思考》一書為發想,集結藝術家之異身體、社會的異空間,探究出在異生態中的思路。更多工作坊可參考Facebook空表演實驗場 Kong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