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西灣學院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新南向政策」至今推行到第5個年頭,牽動著台灣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政策、經濟及文化等各面向。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張錦忠主任執行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及科技部南向華語與文化傳釋計畫,開設「東南亞文史學堂」跨院選修課程,從華人移民史、多元宗教與族群、身份認同及文學等角度邀請各領域之學者、專家,以「飲食」引發學生跨出認識東南亞的第一步,帶領學生以多重面向認識東南亞與台灣之關係。
(中文) 飲食、料理是日常的一部分,其背後之文化及形成卻容易被忽略。當學區附近出現越來越多東南亞小吃、餐廳,這代表什麼?而東南亞配偶要如何適應台灣生活,在台灣長大的人們又要如何了解他們? 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與西灣學院共同合辦「印尼飲食文化講座」、「料理工作坊:南洋椰漿飯的舌尖體驗」、「繪畫工作坊:用太陽畫畫:藍曬法( Cyanotype)邂逅馬來班頓诗」及「東南亞之味主題書展」。張錦忠補充,此次透過辦理主題式書展、實作工作坊提供師生加深了解東南亞文化與生活民情,希望引發觀展者反思,要牽起他們下一代的手,共同尊重、編織出新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中文) 「東南亞之味」主題書展除了展出東南亞飲食類書籍外,亦涵蓋東南亞各國之國情、國史等理論用書,另外特設一區為繪本、漫畫區,主要展出馬來西亞創作者馬尼尼為來台所創作之繪本、翻譯等書籍。馬尼尼為也在書展開幕前來到中山大學擔任「東南亞之味」系列工作坊之講師,讓學生進入馬來西亞民詩「馬來班頓詩」的民俗風情,進而以「藍曬」方式讓學生與陽光共同作畫。
(中文) 工作坊分別邀請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所長劉正元及高雄在地Sayang 東南亞創意料理餐廳之主廚Wendy。劉正元教授用人類學視角啟發學生對於印尼飲食文化形成之好奇,而Wendy主廚則是與食材共同上場,與學生共同料理、包裹馬來西亞國民美食「椰漿飯」。參與學生、海科系郭庭恩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台語與印尼話之間的關係,現場回答問題時得到的東南亞糖果則是從小到大沒嚐過的滋味;機電系的張智捷則想起過去家中印尼看護的泡麵煎餅料理,並說現場一起煮食,以食材認識文化的工作坊是他參與過最有趣的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