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HISP

 

文/林俊志(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研究助理)

 

現在從高雄市區往鹽埕,在靠近愛河時會見到一座沿著亞洲新港灣興建的高低塔建築群,那是由西班牙建築團隊設計,今年10月剛開幕啟用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未來將以音樂築港結合觀光產業帶動在地發展。

 

音樂是文化,是情感,也是產業。

 

說起音樂與鹽埕的關係,其實相當密切。從五零年代美軍協防臺灣起,高雄港就成為美軍大兵、船員水手休憩的重要港口,不僅引入了大量美國流行音樂及文化,鹽埕七賢路一帶更發展為「酒吧一條街」。因此當科技部人社計畫舊港團隊思考如何發掘鹽埕臨港記憶時,「音樂聲景」遂成為相當適合的媒介與題材,加上時值今年臺灣疫情的高峰期,足不出戶的民眾心理急需「陪伴感」,舊港團隊因而發展出疫情下的「雲端聲音陪伴計畫」。

(中文)

疫情下的雲端聲音陪伴計畫

 

播客(Podcast)的媒體特性除了符合「雲端陪伴」,更能凸顯「音樂聲景」的角色,在臺灣起步雖早,但卻是到這幾年才蔚為風潮。文化內容策進院《疫情期間台灣文化消費整合調查計畫》調查結果顯示,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人們社交活動減少,加上獨處時需要陪伴感,2020年約有四成的民眾增加了收聽Podcast的時間。舊港團隊基於過去利用社群平臺直播,成功為社區公民發聲的經驗,著手將直播轉型製播《港邊新情曲》Podcast。

 

《港邊新情曲》採訪談形式,每集節目皆邀請一位來賓從高雄鹽埕的臨港音樂聲景談起,帶聽眾重新想像昔日港邊的聲活即景,以「聽/聲音」的方式重新認識地方。《港邊新情曲》第一季將首先特別邀請六位曾經或現居鹽埕的文字作家來分享,明年第二季節目則會邀請社區民眾共同參與發聲,讓《港邊新情曲》Podcast成為創意公民參與的平台。

(中文)

小說家、文史醫生談昔日港邊聲活即景

 

「在K城那段時光,剛好是越戰還在打的時候,所以常常可以在家裡附近看到遊蕩的美軍。家和港口大約隔了三條街,離家最遠也最靠近港口的一條街,是塞滿了酒吧的一條街,白天總是門窗緊閉,要到黃昏之後才會生氣蓬勃。這三條街的店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店名都很奇怪,從雷電華,米高梅到好萊塢,美國化到了極點,而且英文一定比中文大,從遠處看過去,一不小心會以爲到了外國。」-陳輝龍《隔壁林伯伯》

(中文)

《港邊新情曲》首集節目邀請到曾出版多本小說,現居鹽埕的作家陳輝龍,七零年代因父親擔任報務員的緣故而居住於鹽埕,直到國中畢業才離開。日後他也將許多早期鹽埕的環境、人、事、物,寫進小說當中,《隔壁林伯伯》即是收錄在其1993年由時報出版的《南方旅館》。因為住家靠近鐵路,陳輝龍對「平交道」聲特別有印象,不過近年因高雄鐵路地下化及輕軌建設,「平交道」在鹽埕現已消失,那此起彼落的「叮叮聲」自然也不復聽見。在節目最後陳輝龍更談及小時候的家庭生活,歷歷呈現了七零年代鹽埕的食衣住行育樂,那充滿時髦又摩登的時代氛圍。

(中文)

22年前因診所開業,成為鹽埕新移民的文史醫師作家沈政璋,因為熱衷在地文化考究,利用工作之餘走訪社區探查,這幾年陸續出版了《鹽埕漫遊》、《愛河漫遊》,都是關於高雄港、愛河及鹽埕的文史書。在第二集的《港邊新情曲》節目,沈政璋醫師帶來心愛的黑膠唱盤與唱片,在錄音現場播放由方瑞娥演唱的〈打金仔哥〉、〈日日春〉兩首歌曲,也從這兩首歌聊起鹽埕的港邊記憶。究竟〈打金仔哥〉、〈日日春〉與鹽埕會有什麼關係呢?歡迎收聽沈政璋醫師的港邊新情曲。

(中文)

《港邊新情曲》希望透過人與音樂/聲音,以人文脈絡建構起空間的地方感,並藉由Podcast數位媒體的特性,將鹽埕過往港邊的生活記憶,傳播擴散至更廣大的聽眾,成為公民發聲的新媒介。未來更將配合目前舊港區團隊的「社區劇場工作坊」、「閒置空間盤點」、「港邊職人訪談」等研究進一步策劃實體活動,期能整合線上、線下發揮綜效。

 

《港邊新情曲》PODACST

指導:科技部人文司

製作:中山大學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

統籌:王宏仁、宋世祥、徐國明、林俊志

主持:林俊志

後期製作:林俊志、陳思宇

配樂製作:詹維全

視覺設計:洪旻宏

場地提供:新浜碼頭藝術空間

 

〔註〕首頁照片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