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文/黃湘云(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共事館專案助理)
國立中山大學USR「邁向永續轉型: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之社會系課程「永續城鄉實作」與日本京都龍谷大學政策學部,首次進行為期一年的雙邊共課,並於2023年寒暑假移地教學,完成臺日學生永續議題的共同發表。臺灣中山方課程講師為社會系邱花妹副教授與王梅香副教授,日本龍谷方為政策學部金紅實準教授與櫻井あかね實踐型教育特別助手,課程內容由雙邊講師經歷多次線上會議討論,研擬出合適臺日雙方學習內容。以里山倡議、農業廢棄物、地方創生為學習目標,除了研讀臺日雙邊社會情境、發展脈絡相關文獻資料,更帶雙邊學生至各自場域進行調查研究,中山為高雄市美濃區,龍谷為滋賀縣琵琶湖週邊區域,為雙邊互訪建立基礎。
(中文) 繼今年2月日方來訪中山後,6月由中山前往日本,此次學生至日本進行三個主題的學習,分別為一、滋賀縣魚的搖籃水田工程 二、洲本市地方社會的重建與地方可再生能源利用三、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的創新和案例。這也與中山學生在美濃做的調研有所呼應,場域皆為農村地區,面臨青壯年人口外流、農藥過度使用、河川污染等各種地方問題。共學首日,由龍谷大學兩位講師分享滋賀縣琵琶湖水域、日本地方再生能源發展系統,以及日本整體社會結構發展概況,為接下來在日本的學習建立基礎。
(中文) 在日方安排下,學生透過實地踏查,雙腳踩入水田裡除草,協助農民除去田間外來種與在生態工法所建置的河道裡觀察小魚苗,透過身體力行理解務農的辛勞。並向農民堀先生學習如何在兼顧生產且保護環境的行動,還為此與地方居民多次溝通獲取支持,擴大友善農田的面積,使琵琶湖裡的魚得以游到田裡產卵與成長。地方政府單位亦大力支持,推動「以吃來保護琵琶湖」,重新拉近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中文) 爾後前往淡路島洲本市,由當地公務員高橋先生與淡路里山計畫負責人辻淳三先生,帶大家認識地方可再生能源利用案例:菜花、向日葵與竹林。菜花與向日葵的種植能夠美化環境外,其菜籽粕、葵花籽乾燥後也能做成飼料與肥料來畜牧或提高土地質量。更新穎的創舉則是將其料理後的食用油回收製成引擎燃燒的精油,並與在地加油站合作,運用於市鎮內的公車燃料,達成不依靠化石燃料的可再生生質能。竹林則因塑膠製品的普及與進口竹筍的增加,日漸不再為民眾生活所用,失去管理的竹林便大肆生長,並成為了野豬與野獸的棲息地,間接影響當地的農產收成,產生「棄置竹林」的問題。為解決此問題,並找回人與竹林間的連結,當地居民將竹片裁切加工,燃燒後用於提供生質熱能,細碎的竹屑也可與米糠混和成肥料或用於菇類種植的菌床。
(中文) 此外,利用境內大大小小的閒置土地,發展「地域貢獻型再生能源事業」,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地方金融機構出資設置光電板,再由龍谷大學教授所成立的非營利公司「PS洲本株式會社」營運管理。藉由電能銷售所得的利潤回饋給在地政府、農民與居民使用,並透過推廣這些案列來吸引其他部門的合作,以培養當地的技術人才、翻新在地建設、打造品牌開發與推廣的功效,發揮里山精神,讓自然與社會層面的資產都能在地方內循環,以回饋居民。
(中文) 最後一日,臺日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歸納幾日以來的見學,分別提出自己所學習到印象深刻的事件與小組成員交流,共同將相似的學習概念歸納、整理並發表。二日在城鄉之間移動,用眼睛觀看、耳朵聆聽、雙腳走踏並與人互動,認識日本以環境保護為前提,居民為主體,透過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共同推動里山倡議與地方創生。其中,最讓大家感到共鳴的是,由上而下的行動者皆參與其中,特別是公務員,為了支持在地居民,相對應修改政策與法條,於休假時間也貢獻一己之力,積極參與地方各種教育推廣活動。
(中文) 共課尾聲,臺日師生分享在為期一年共學中的收穫與經驗。社會系大一學生蘇煒程提到:「即便課程結束,依舊需要持續關注這些議題,將議題與自身生活連結。」;企管系大二學生戴渝蓁說:「本身非社會系,因此較少接觸這些議題,透過參與課程以及看見場域每一位講師的熱情,打開自己的學習視野,引發自己在之後修習更多相關議題的課程,並持續探索。」
許多學生則提到,感謝臺日雙邊授課講師與工作團隊費心安排學習內容和互訪期間的食宿,讓大家能夠安心且舒適的學習,過程中也向臺日學生學習到許多跨文化、領域的知識,未來依舊要保持交流聯繫。老師們在最後勉勵同學,用自己所看與行動來關注環境問題,在場域學習中發掘新的刺激與收穫,並透過從中獲得的熱情與知識,讓我們生處的環境日益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