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校園記者張鈺鈴採訪報導,公共事務組編修】
玫瑰少年葉永鋕逝世21年,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17年,歷經多年,台灣性平議題逐漸形成今日樣貌。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邀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蘇芊玲談「性平教育與性別正義」,長期致力於婦女運動與性平教育的蘇芊玲,透過親身經歷與對性別議題的爬梳,分享台灣性平教育現況與其推動歷程。

(中文) 1987年解嚴為台灣性平之路點燈,蘇芊玲闡述台灣性平發展過程,自1980年代解嚴後婦女運動萌芽,歷經多年努力,雖然成功完成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修憲等目標,但實質生活中兩性待遇、性別不正義事件仍層出不窮。蘇芊玲感慨表示,從日常生活、統計數字來看整體社會的改變,會發現至今還是普遍存有父權社會的影子,「要落實到生活真的有限。」

(中文) 蘇芊玲談起2000年葉永鋕事件,葉永鋕因性別氣質與傳統父權社會期待相左,因而長期遭受惡意霸凌。她提到,根據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2013年至2017年統計,校園性霸凌受害者男性高達7成,目前校園中性霸凌案件仍以男性受害者居多,「還有太多個葉永鋕了!」蘇芊玲強調葉永鋕事件並非個案,個人與生俱來的性別氣質本就不同,不該將先天的差異當成藉口來看待結果。她表示,如今社會需解決的不僅是男、女的刻板落差,更要正視社會中多元性別的存在。

(中文) 蘇芊玲認為,玫瑰少年之死確實加速台灣性平法規進程,2004年台灣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但17年過去,台灣性平教育依舊不夠成熟。蘇芊玲說明,正確、充足的教育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性平意識,從根本解決問題,但學校往往因性別案件的究責與績效,將過多心力投入預防事件發生與處置,而忽略積極教育的重要性。「若將性騷擾、性侵害與性霸凌視為只是要『被處理』、『被預防』的消極目標,那就脫離了教育真正應該扮演的角色」,蘇芊玲直指台灣性平教育結構性問題。

(中文) 性教育適齡議題一度沸沸揚揚,蘇芊玲提到,性教育應著重在「如何去談」,而非年齡。台灣性教育保守,她發現即使是成年大學生也面臨性知識不足的窘境。蘇芊玲以曾經手的案件為例,男大生將女生雙手抱胸的「消極不同意」解讀為害羞、自卑,更對於性侵害的定義感到模糊,渾然不知已構成性侵事件。她表示,無論哪個年齡層,甚至是我們的父母、長輩,都能一再學習、被教育多元性別與性平的知識和觀念,「這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中文) 蘇芊玲鼓勵與會者平時在生活中能更積極、深入地接觸性別議題,希望不再是因為社會事件、悲劇發生才促使更多人關注,而是透過集體的力量,一點一點地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所長蕭蘋則勉勵現場學生,目前仍有許多性別不平等與歧視存於在生活中,希望每個人多去思考,能為此多做點什麼,讓後代的人們為台灣性平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