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轉自中山新聞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第七屆「聯合專題競賽與展示」圓滿落幕!涵蓋來自6校16系所學程合計共137組參賽作品,7年來累計競賽組數近千組。夥伴學校包括國立高雄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正修科技大學等學生作品共同參展,增益學生跨校交流經驗,透過觀摩學習、互相切磋,激發斜槓潛能與多元創意。

(中文) 為配合校園政策推動雙語教育及永續發展願景,鼓勵參賽者全英語簡報,使用全英語參賽之隊伍可獲500元奬勵金,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另鼓勵參賽者於專題海報標註永續發展目標(SDGs)圖示,以展示專題作品與永續發展目標之連結。本屆活動共50組專題隊伍以英語參賽,超過活動總組數的三分之一;此外,多數專題作品以SDGs永續發展議題作為專題探究主軸,將環境危機與風險化為轉機與商機。

(中文) 中山大學工學院表示,本屆多組專題作品聚焦於提升國人公共安全與生活福祉,致力創建健康友善的支持性環境。例如,為實現人本安全的交通環境,電機工程學系陳優恆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應用於疲勞檢測之分數型鎖相迴路解調自我注入鎖定雷達」結合高靈敏度雷達系統及血氧儀獲取人體生理數據,藉由偵測司機的呼吸訊號和心跳訊號,以判斷司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未來有望應用於半自動駕駛產業,防範疲勞駕駛、降低交通風險。

(中文)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李恩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基於深度學習技術之智慧化藥物分類系統」研發一套智慧藥盒系統,運用藥物辨識演算法及藥物履歷監測人機介面,降低分藥過程之人為疏失,進而提升國人用藥安全性,促進智慧醫療轉型。前述作品符合「SDG 3 健康與福祉」、「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 11 永續城鄉」等永續發展目標。

 

如何科技創新迎接自動化的未來,實現生活自動化與產業智慧化,亦為多組專題作品的探究主軸。例如,資訊工程學系邱冉彤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鱉出來沒-基於深度學習與AIoT實現鱉蛋孵化監測、影像串流與網頁開發」為使鱉蛋盒的培育者不錯過鱉蛋孵化的瞬間,結合AI智慧辨識技術來偵測鱉蛋狀態並自動剪輯孵化前後影片,藉由Line、Gmail等社群媒體將即時錄像傳給培育者,符合「SDG 4 優質教育」、「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SDG 15 陸域生態」等永續發展目標。

(中文)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曾繁君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智慧隨行行李箱之研製」係因應日益興盛的旅遊潮,為增益行李箱的安全性與便利性,藉由智慧感測、深度學習、超寬頻定位、機電整合及自動化等技術,實現一台兼具自動跟隨、身分辨識、手勢辨識、重量感測、導航定位、安全機制及直覺式APP操作介面之智慧隨行行李箱,為旅客提供兼具便利且舒適的無障礙旅行(Travel without trouble)體驗,符合「SDG 3 健康與福祉」、「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等永續發展目標。

 

此外,多組專題作品橫跨水利、環工與公共衛生領域,探究水資源管理議題,符合「SDG 6:淨水及衛生」、「SDG 14:保育海洋生態」、「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等永續發展目標。環境工程研究所張智豪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雙光電極在低偏壓串聯PEC系統中污染物降解與產氫應用」探究飲用水安全議題,長期接觸環境水體的藥物殘留恐對人體造成不小危害,本專題作品結合溶劑熱法及光電化學電池,可有效降解汙染水體中的乙醯胺酚等藥物殘留物,改善水質的同時產生氫氣作為環保能源。

(中文) 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張家誠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提升土水整治環境韌性之氧化劑緩釋錠研製與應用」提出之電化學地質氧化技術(Electrochemical Geooxidation, ECGO),可有效降低含氯有機物之整治成本,一般氧化劑在15天內即會分解,透過氧化劑緩釋錠技術,氧化劑釋放時間可延長至150天以上,有效提升含氯有機物地下水污染整治的環境韌性及效能。

 

在促進永續能源、消費和生產的部分,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林以翔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聚酰亞胺/聚合物離子液體耐高溫隔膜,用於鋰離子電池」使用非溶劑誘導相分離技術製備了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機械性質,且成本低的聚酰亞胺/聚合物離子液體複合隔膜,並將其應用在鋰離子電池中,未來可應用於可攜式裝置如平板、手機以及電動車,提升這些電子產品的安全性及電源使用效率,符合「SDG 7 可負擔的潔淨能源」永續發展目標。

(中文)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朱志緯同學等人的專題作品「通過化學結構設計調節二氧化碳共聚物的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運用混摻技術,可以將兩種或更多聚合物結合,從而生產出成本低、性能優良的產品。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膠製品,當塑膠和塑化劑相分離,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傷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此研究通過調整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增強分子間的作用力,從而避免相分離現象;此外,研究中所合成的聚合物更有論文指出可以在自然環境中被分解,相較於傳統的塑化劑對環境較為友善。整體而言,此作品提升產品的穩定性與環保性,符合「SDG 12 責任消費及生產」永續發展目標。

 

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助理教授黃政偉等嘉賓為現場師生致詞勉勵。歐淑珍教務長引用《世界經濟論壇》統計之符合社會需求的前五大技能勉勵在場學子,這五大能力分別是:「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批判式思考能力」、「創新能力」、「人際管理能力」、「協調合作能力」,學生在製作專題作品時,得以應用課堂所學之知識與理論,將專業理論落實在工程實務,培養解決問題之跨域思維力與專業表述之溝通能力,並藉由組成跨系所專題團隊,及嘗試解決跨領域的專題問題,厚植團隊合作精神、多元創新能力與整合科技思維。

(中文) 黃政偉助理教授則視本活動為南臺灣的重要連結,不僅有助於深耕區域合作關係,專題競賽作為跨域共學成果展示平臺,更是讓學生練習自我行銷技巧的好機會,學生在展示專題作品的過程中可培養專業自信心與表達溝通能力,深化自我學習成效。

(中文) 中山大學工學院指出,為響應永續發展的國際趨勢,並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未來將持續推動雙語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雙軌並行,促進「以創新驅動永續,以永續引領技術」的良性循環。藉由系統性地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多元永續議題,結合批判性思考與脈絡分析,培養學生的永續思維,同時強化其多元學習能力、跨域探索視野,以及學科橫向整合的能力,全面提升其跨領域競爭力,並鼓勵學生放眼全球,接軌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