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自中山新聞/人科學程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全球對循環經濟議題日漸重視,尤其是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問題,都將逐漸成為決定性的競爭因素。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楊政融舉辦「循環經濟實現淨零轉型」與「工程科技中的環境和社會可持續性」國際線上工作坊,二度邀請德國BeSu Solutions公司創辦人Gerrit Posselt與TU-Braunschweig的Mark Mennenga博士擔任線上分享,讓學生了解循環經濟的概念、以及國外實現循環經濟的實際案例。
(中文) 現今不論是企業或大學等組織,都必須進行專業化的溫室氣體管理,Gerrit Posselt說明,透過企業碳足跡方法(Corporate Carbon Footprint, CCF)可以了解到整個企業、學校或組織的碳排放情形,進行有效的管理與改善措施後,能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完全消除。他以汽車為例,汽車的生命週期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製造、使用、回收,而這幾個階段都會消耗能源和資源,通常在回收階段,會直接透過垃圾處理廠進行焚燒或掩埋,但這往往會造成很大的汙染。汽車不僅僅是一個產品,它由許多複雜的元件組成,所以必須要對所有的「子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了解它對環境造成的真實影響。Mark Mennenga則以導入輕量化複合材料的電動車與現有燃油車相較,是否能夠在全生命週期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生態環境效率進行說明。對於車輛未來的可持續性創新,則可以透過結合生命週期工程、功能單位和系統邊界來進行腦力激盪產出新點子。
(中文) 中山大學人科學程學生施驊宸表示,講師以真實的案例解釋生命週期的概念,讓學生可以先學習生命周期的背景知識,再透過使用計算自己的日常碳排放,搭配數位白板來與學生互動、了解每個家用產品的碳排放比例,都讓他對生命週期有更深的了解,也知道一個生命周期的計算是非常複雜且嚴謹的。
(中文) 楊政融提到,在各國政府與企業宣示2050淨零碳排成為關鍵政策後,大學端必須盡快培育能夠接軌企業所需的可持續性人才,特別是從社會面、管理面或科技面下手,以達成ESG。他認為,歐盟產學界已深耕此議題超過20年,中山大學透過舉辦台德工作坊的方式與德國專家學習交流,除了可使學生零時差獲得最新的永續設計與製造知識,更有助於未來走向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