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
今年以來最嚴重也最強的境外沙塵暴襲台,西半部地區空品今達「橘警」甚至「紅害」等級。為讓更多年輕學子深入了解PM2.5細懸浮微粒與大氣、空氣污染及氣候變遷的緊密關聯,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舉辦「氣膠國際共學日」活動,以「氣膠、氣候變遷及創新」為主題,邀請大學生與高雄美國學校9年級學生近百人,透過系列講座與參訪實驗室,奠定學子對於氣膠、PM2.5及其與氣候變遷的關聯性的基本認識,進而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中文) 本次活動以「國際共學」為出發點,設計具有探究、實作、創造的氣膠科學課程活動及體驗全英語學習的機會,使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及學習階段的學習者,都能夠學習及了解有關氣膠科學及環境保護的專業知識。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指出,近年來,因全球氣候變遷所導致的各類災害及其所衍生的資源短缺、糧食生產等問題,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嚴重威脅全球各區域的生態環境及公眾生命安全及健康。這些看似因極端氣候所導致的天災,卻與人為活動所導致的空氣污染,以及懸浮其中的PM2.5細懸浮微粒息息相關。活動開幕式除國際師生參與,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研發長周明奇也出席致詞。
(中文) 「氣膠國際共學日」活動全程以英語進行,共安排三場精彩演講,包括由中心主任王家蓁談「氣膠、大氣與氣候變遷」、海科系教授劉莉蓮談「空污微粒在海洋生物積累之研究」,以及化學系助理教授邱政超以替代能源為主軸談「氫經濟的化學」。從跨領域的不同視角,介紹空污中的懸浮微粒對氣候環境造成的衝擊與可能解方,帶領國際學員一窺生活中的氣膠科學知識,並參訪多項全國唯一的氣膠實驗設施、玩空氣品質治理桌遊、聆聽講座,讓學生對科學研究及氣膠領域有更全面的認識,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引領未來投入氣膠科學研究領域。
(中文) 現場亦準備了空污主題桌遊讓學生體驗,國際學生在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環境教育推廣組組長、教育所教授謝百淇的指導下,玩「守護蓋亞˙空品保衛戰」桌遊。在「寓教於樂」中,透過教育將真實生活經驗與學習連繫,讓學習者認識到空污對於人體健康及周邊環境的危害,從而體認並建立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與科學人文素養。
(中文) 下午場活動則以團隊分組的方式,前往各實驗室,包括:全國首座最接近海港的即時PM2.5自動監測設施、王家蓁主任的氣膠及生醫科學實驗室、化學系張元賓助理教授開發的氣膠雷射光達遙測設施及氣膠拉曼光鉗設施、化學系鍾昭宇助理教授開發的高解析度紅外光譜技術,以及光電系張美濙開發氫燃料電池的有機光電實驗室。透過教授們親自講解精密儀器的操作過程及做實驗的技巧,導引國際學員認識氣膠各專業領域,且安排校園大使,親自走訪中山校園,了解本校各學系專業及特色,跨域學習並體驗中山一日生活。
(中文) 為推動氣膠科學和全民環境保護教育,中山大學氣膠科研中心設有「PM2.5 氣膠、環境與生活」國際共學群,以建構一個全球化、跨領域、以氣膠科學議題為導向之國際共學環境為目標,並以大學端、K-12學習階段、社會各界及國際端為四大共學對象,致力發展氣膠相關議題之創新教學及專業人才培育,提升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氣膠科研中心自成立以來積極開發多項尖端新穎氣膠技術、開創包括了氣膠生醫科學及PM2.5預防醫學在內之多項氣膠特色領域,並積極與國際交流接軌,以提升我國氣膠研究之國際競爭力及全球影響力。
(中文) 此次氣膠國際共學日活動之精神與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不謀而合,包括:目標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目標13-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以及目標17-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本校氣膠中心在國際共學群之架構下,目前於校內設有「PM2.5氣膠、環境與生活」整合學分學程以及「氣膠、大氣與海洋」、「氣膠科學環境教育」兩個微學程,集結中山大學理學院、工學院、海洋科學院及社會科學院教授群,以及國內外氣膠科學及環境教育相關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及業師,同時與政府相關單位及在地產業密切結合,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各院系學生修習。本次活動亦傳達一重要核心訊息: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實為生命共同體,彼此緊密關連、互相依存,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地球的未來需要大家共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