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紀琪(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兼任助理)

 

舊屋翻新,若不僅止於外觀上的修整,還能使其具備交流互動的性質,甚至成為職人社群、周邊社區與駐點學校三方共好的永續空間,則此場所便不只是擁有全新的風貌,更能被灌注蓬勃的生命力。而「技工舍|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下稱技工舍)的第二期宿舍改建計畫,便是誕生於如此寄望之中。

 

被住宅環繞、隱身於旗津區實踐里北汕尾巷六號的技工舍,係自海軍第四造船廠技工宿舍改建而成,目前由國立中山大學代為管理維護。自2014年「邊緣社區認同再造-在地傳承跨界創新」計畫開始,逐步修繕基地內的破損宿舍,使其成為能讓當地居民與進駐師生再利用的共享空間。本次翻修的宿舍,聚焦於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中之「永續發展與社會創新」理念,亦結合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中所期盼之青年帶動的社區文化發展,合力促成了本次的改建計畫,提供基地全新的多功能運用空間。

 

改建後的內部空間依據建築架構被劃分為三個區塊,各自具備獨立運作的機能,但也相互連通。推開大門,在灰白水泥下卻側立著一幢竹構建築,這是由前期課程「空間、木作與文化記憶(二)」及「社會老年學實作」共同搭建而成的復刻版「烏魚藏仔寮」,與外牆上曾任「中洲津餘祭」主視覺的烏魚燈牌,相互輝映出旗津過往興盛的烏魚捕撈產業。而此如同包廂的獨立空間,除了可讓茶藝等課程作為授課教室,亦計畫在未來使其成為「想享書屋」的多功能閱覽室,讓往來遊客可在其中觀覽與旗津文化、在地創生相關的書報。

(中文) 而在藏仔寮外,剩餘場地則依牆分為前側的共享空間與後側的職人工場,兩者在運營模式上有著密不可分的依存關係。呼應著「技工舍」的本質,此處也透過「技工前進吧!」的集結引進了養蜂、攀樹、食農教育、漁網利用等多位地方職人,除了提供空間使其得以盡情施作與開設技藝傳承課程,也能在進駐的同時,將共享空間作為手作產品展示與銷售之處,讓旗津在地的精緻工藝能有匯集發光的機會。希冀化身指引回鄉青年的諮詢站,負責改造的計畫成員李怡志也表示,旗津人因在國中畢業後便須離鄉就學,許多青年即就此與家鄉闊別,讓旗津失去了青年能量的挹注。因此也期待在改建完成後,藉由在地職人的課程呈現,使流淌著旗津血脈的青年能注意到返鄉發展的新契機,並以此處作為洄游者們觀摩與co-working的共創起點,讓這個空間盈滿實踐經驗者的智慧結晶與新血投身者的熱忱動力,也許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社區翻轉性靈感。

(中文) 扣合著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之「社區文創」、「社會設計」、「永續發展」三大目標,技工舍將持續透過屋舍改造與移地課程使基地得以內外兼修,力求存續代表性記憶的同時,亦能發展新生代的文化。期許能透過師生與居民的拋磚引玉,找回失落的遷居人口,共同重新詮釋旗津的海口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