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轉自中山新聞/公事所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在台灣,第三部門已是蓬勃發展且關注社會多元議題。第三部門可扮演整合公私部門、推進公民參與的重要角色。第三部門為公事所向來深切關注並實踐的領域,故納入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30周年所慶系列論壇,現場參與者近50人,包括校內師生、校外社團組織實務工作者、公部門承辦人員等,透過交流擘劃對於第三部門與公民參與的未來圖像。

(中文) 本次論壇由公事所教授兼管院副院長郭瑞坤主持,邀請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簡赫琳,以「Co—City公民參與治理新趨勢與第三部門的角色」為題引言,與談者包括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教授兼副校長賴正能、台灣社造聯盟前理事長盧思岳、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柯勇全、台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雅聖,分別就自身經驗回應論壇引言主題並針對「崛起」、「認同」、「展現」與「想像」四個架構進行論述。

(中文) 主持人郭瑞坤教授首談到「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目的主要是合作,不是要找政府的麻煩!」,其點出政府官僚體制推動公民參與常囿於認知侷限與執行效率優先考量,導致公民參與流於形式。簡赫琳副教授在引言中提到,公民與公部門間的關係可能從對立、監督到合作,並介紹「Co—City」概念,即將城市視為一共有物,讓公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簡教授認為公民參與應思考「誰會想做一個主動的公民?」,亦另有三個衝突尚待解決,分別為「政府法規僵硬」、「社會經濟衝突」及「資源土地稀少」等。

(中文) 「崛起─第三部門、大學、公部門在公民社會中的連結」由世新大學賴正能副校長論述,其從SDGs議題切入,反思大學在社會中與第三部門、公部門連結,即在於提供一般民眾「聽得懂」的好資訊。賴教授提出應培養學生產出、轉譯有價值、有效溝通的資訊;「認同—公民參與地方治理的實踐與必要」則由台灣社區重建協會盧思岳理事長講述,其指出「造人是目標、造社區是方法與過程」,最終目標是塑造出主動自發、具有思辨力,且有行動力的公民,當這樣的基層革命在社區中發生,就有城市的自治本錢;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柯勇全董事講述「展現─看見第三部們不被看見的社會影響力」,柯董事從社會組織和企業不同面向說明改變理論中方案應呈現的影響力,建議現今有些評估方式仍待質疑並調整,儘管社會變遷網絡複雜,期待能共造美好社會。與談最後由臺灣璞育文教協會黃雅聖理事長講述「公民參與中第三部門應有的創新蛻變」,其分享在農村改造空間到導入偏鄉教育,向政府、企業申請資源並使資源流動放大使用。藉由解決地方問題與持續耕耘,吸引青年投入參與公共事務。

(中文) 最後提問時間,講者們有的提供實際可能解決之建議,有的則提醒不要陷入單⼀框架角度去解讀現象,公民參與應是動態的互動過程。郭瑞坤教授最後指出「公民社會中每個人都是KOL(Key Opinion Leader),最重要的是採取行動、實踐與耕耘!」作為本次論壇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