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醜果」指的是就是外觀看起來較不出色的蔬果,在消費者眼裡它們不是購買的首選,所以往往最後落到被丟棄的下場,但它們的風味和一般蔬果是相同的,如果經過烹飪調理後就如小丑變魔術般,變成餐桌上令人垂涎的佳餚。翻轉醜蔬果的命運,就是「丑果盛食廚房」計劃的目標及使命。

 

中山大學社科院院長張其祿與副院長李予綱,發覺「旗津、鼓山、鹽埕正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經濟、人口結構不均所帶來的困境。」2017年開始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與鄰近幼稚園、國小合作推廣惜食課程;為了讓小朋友養成珍惜食物的習慣,每位同學會發一本惜食手冊,記錄自己的生活剩食量,從中發現自己每天產生了多少廚餘,這也會讓同學漸漸思考如何讓廚餘量變得更少。

(中文) 第一年主要宣導食物不浪費的理念,同學們連結在地店家進行「剩食串連」,尋找有相同理念的店家,製作出勸募足跡地圖,並與地方寺廟共同合作,作為募集食物的發放區,提供當地低收入戶索取,最初發放地點為鼓山慈仁宮與旗津天聖宮。關於這個過程,專案助理王俐淳特別分享到:「起初與廟方接觸的時候,主委們還拿不定主意,於是主張詢問神明的意見再做決策,幸運且神奇的是,旗津當地著名的鍾府元帥(註一)竟然答應了!」這也養成了之後團隊到當地都會先到廟裡拜拜,與在地神明的報告的禮貌與習慣。

 

第二年為推廣計畫永續發展,學校團隊與高雄市慈善聯合總會的阿福食物銀行合作惜食體驗,並與社區弱勢居民開設料理剩食的課程。2018年高雄市慈善團體聯合總會與家樂福基金會共同合作,開始於高雄十二處推廣社區冰箱,中山大學社科院也是參與的團隊之一,於中山大學的旗津社會開創基地設置社區冰箱,並設計食物領取機制,王俐淳:「我們開始思考民眾要如何拿到冰箱裡的食物呢?是他們來了之後直接拿取?還是可以結合哪些機制?」學生們和李予綱老師再度集思廣益,最後共同發起「幸福存摺」的概念,鼓勵民眾透過社區服務,如:社區打掃、美化環境、參加社區健康活動等來集點,每集一點就可以換得冰箱中一份食物,經由社區服務換取共享的回饋,創造出社區實踐的新價值,同時也增進社區民眾的情感。此外,中山大學也與家扶中心合作,舉辦新住民媽媽烹飪培力工作坊,將丑果剩食連結在地漁業特色,開創新的海鮮料理,期望未來規畫一個醜果盛食廚房,能給予新住民媽媽們穩定工作的機會,開創新的社會企業發展。

(中文) 「剛開始我以為學生們會很排斥進到社區,與這些新住民媽媽或是年長的長輩們接觸。」王俐淳說到,沒想到同學們卻很樂在其中,剛開始進到廟宇或是要到店家與當地人互動時,學生們會覺得很有些彆扭,但時間久了學生們發覺能夠進入一個社區,慢慢去貼近一群原本不相識的人,其實是非常珍貴的體驗。王俐淳說:「不是我們要服務別人,別人就必須接受我們的服務,必須建立在對等的機制上面,因此,我們很感謝社區願意給我們學生機會與他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