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作者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實踐計畫前草區團隊自2021年3月起開始籌備第二屆前草創創生活節,排定10月23、24兩天舉行,並打算擴大規模,媒合在地青年與不同的產官學團體合作,讓前草青年的創創行動在前草遍地開花。然而,5月中旬起面臨疫情升溫至三級警戒,前草團隊經過多次與社區的溝通、討論,要取消、延期還是改為線上活動?一直很難下定論。

 

同時,儘管疫情看似凍結一切社區活動,但是前草早已被捲入一波巨大的都市改革計畫之中。前草於高雄工業發展時期作為落脚城市而興盛,後因産業轉型與工殤問題而進退失據,是臺灣工業發展、經濟奇蹟、都市化下許多邊縁城市的縮影。在地居民的日常勞動地景雖富含包容互助與創新創業元素,卻也映照出規劃政治的不公平。

 

而今,前草位於高雄後工業轉型的科技廊道上,往北有高雄市政府以舊高雄港區及周邊土地為基礎而布局的「亞洲新灣區」,透過輕軌串聯各項建設,投入5G和AIoT技術,帶動高雄經濟貿易、影視產業及數位內容、會展、文創及觀光產業的發展,過去林立的工廠已被剷平,氣派高聳的地標式建築與豪宅取而代之;向南有高雄最大的前鎮漁港,擁有全國最大的漁業中心,遠洋漁船卸魚貨及交易皆會在此進行,總經費60億元的前鎮漁港建設專案計畫正如火如荼展開,四處架起施工中的工程圍籬。不久之後,石化儲槽區也將被移至外海。再者,過去因大量勞動人口遷移至此而不斷擴充前草的在地中小學,如今因為少子化與校舍老舊,也相繼走上改造校舍與嘗試轉型的道路。身處都市更新的洪流之中,就算在疫情下,前草區的人文地景也時刻都在變化。

 

然而,這些替代或發展新空間、新文化的策略,其實缺乏對在地紋理、在地邊緣産業與相關空間、文化議題的關照。如何讓在地居民也能真正參與討論城市生活的發展規劃,並發展出更具在地性、包容性的方案?對此,唯有持續讓前草人的行動與發聲能夠被看見、被聽見,而這正是前草創創生活節的使命。因此,我們最終決定採取線上直播的方式,如期舉辦前草創創生活節,也就是將疫情期間我們與社區的實踐行動用影像記錄下來,透過兩天的直播節目串聯起來、放送出去。

 

短時間內轉換行動方案,對團隊而言是很大的挑戰,而且很快的又不得不面臨新一波的調整。2021年7月底,隨著疫情趨緩,原本對線上活動就抱持懷疑態度的社區,又開始出現舉辦實體活動的聲音。於是我們啟動新一波的滾動式修正,而此時有兩位新成員加入前草團隊,在緊迫的時間內分別接下兩大新任務,一個是與前鎮區公所、愛吠的狗合作拍攝影片《踅過高雄之心》作為區特色影片,另一個是延續我們在前草的戲劇行動,與愛慕劇團、興仁國中師生拍攝微電影《前草少年家 輪・渡》影片。兩位新成員的挑戰就此展開,以下是他們的行動報告。

 

(中文) 儘管臺灣相對在防疫上做得不錯,以至於各行各業都可以維持某種基本而底限的運作,但也由於我們猶如飄蕩在全球疫情上的小船,隨時會因為外界的狀態而起落,規劃的每一步都需要做多重方案的準備。社區工作因為需要密切與人接觸,大多時候要透過面對面的相處與溝通,來建立信賴關係或推動行動方案,而更容易受到疫情影響。

 

前草團隊自2020年開始舉辦前草創創生活節以凝聚社區共識與吸引外界目光,但在2021年籌辦時遇到了疫情升溫至三級警戒,因此必須要思考如何將實體活動改為線上舉辦的方式。

 

由於前草地區的人口結構偏向高齡化,多數居民學習新東西的速度沒有那麼快,也未必能馬上熟悉操作介面,所以我們不太能使用既有的線上策展工具(例如Gather Town);經費上亦有所限制,無法重新設計一個符合社區需求且具互動功能的網站。於是我們決定以居民本來就已經熟悉的YouTube影音網站為主。既然以影音平台為主要媒介,直播便成為優先的選項,一方面可以讓影片以我們期待的形式展現,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創造社區民眾的虛擬認同感,透過直播創造的「同在」效果,藉此建構彼此作為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中文) 不過,如同所有社會實踐工作一樣,任何的活動背後都有著大量的協商與多方妥協,並不會因為從實體轉為線上就變得比較簡單,或者說,可能更為複雜。由於從計畫初始我們就希望能讓前草地區的社區工作永續經營,尋找多種資源與在地夥伴一直都在我們的任務清單上,跟公部門進行更為深入的合作更在我們的優先待辦清單上。在林宛蓉議員的牽線下,第一次與前鎮區公所在經費與活動規劃上合作。大概因為2020前草創創生活節算是成功,區公所也頗為信任我們,僅希望前草團隊夠推出一支可以作為宣傳前鎮在地特色的影片。其實我們也在思考除了原本規劃的青年創業、市場改造與戲劇紀錄外,是不是應該製作製作一部能為活動定調的影片,來傳遞我們的理念。因此如何滿足區公所需求,也能符合我們對整個前草創創生活節的期待,便成為重要課題。

 

幾經思考,我們最後決定以「前草小旅行」為主題,理由在之前的文章有提到:

旅行,則是一個用新的眼光去理解他人的生活,同時將這個眼光帶回到自己生活之中的過程。固然我們常會說「觀光客的凝視」,似乎指向觀光客的眼光往往帶著掠奪的權力,他們從來不在乎在地脈絡,而只是期待自己能看到想看到的。但另一方面,旅行的目光卻也是一種陌生化的過程,藉由旅行將前草脫去日常,轉為一種「奇觀」,不僅對外是一種行銷與自我介紹,對內則是學習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自己,重新發現前草地區的潛力與可能性。

如何在符合這個目的的前提下,規劃可以配合的行程與寫出相應的腳本,成為我加入計畫團隊的第一份工作。有趣的是,這個規劃的過程居然跟我進入場域實踐的準備工作重疊了。對我來說,儘管我老家離前草地區騎車不過五分鐘,但身份的轉換意味著我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這個鄰近的社區,透過大量閱讀相關的文史資料以及前人做的田野調查,在這過程中,我從一個純粹的偶爾經過的路人,轉為一個帶著目的的觀察者,眼光也從單純的經驗轉為透過資訊來理解的外部眼光,進而思索前草地區什麼最值得介紹給外地人,也最能召喚在地居民的認同感。

(中文) 在閱讀歷史並比對地圖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前鎮幾乎參與了高雄每一次的產業轉型,經歷了清領時期的漁港、農村階段,日治時期重工業的進駐,戰後的加工區、拆船業發展與當代的軟體工程及漁業經濟。這跟前草團隊一直以來的主論述:「發掘勞工價值」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於是我將主題定為「踅(se̍h)過高雄之心」,將前鎮描述為高雄產業升級過程的沉積層,各種的產業核心都曾在此發展,也沉澱積累下自己的痕跡,走過這裡,便是走過高雄之所以為高雄的足跡。決定主題後,腳踏車便成為了這個旅行影片的主意象,畢竟提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多數人都會想到歷史照片中那個自大門魚貫而出的驚人下班自行車潮,「鐵馬」這個詞不僅帶著勞工的質地,更符合在地人的生活節奏。

(中文) 不過由於我對前草地區還只是紙上談兵的認識階段,因此景點先由團隊召集人吳亦昕老師挑選,再由我負責編排腳本。雖然知道這會是個不容易的作業,但見到橫跨12個里的43個景點,還是感到眼前一陣發黑。在不斷的透過Google Maps比對景點位置,與思考行程邏輯後,我決定將這個行程區分成三條路線:「夢的彼端」、「生活就是,一群人陪著另一群人」與「由海至海」,分別對應著前草地區的「移民性格」、「勞工價值與永續生活」以及「海洋文化」,原本希望透過影像風格與編輯節奏來將路線加以區分,但卻因為時間的緊迫導致製作單位無法配合,僅存於旁白的介紹方式與介紹景點的順序之中。

 

這樣的規劃獲得區公所的應允,確定可以朝這個方向製作,於是我就開始處理腳本,靠著現代科技(Google Maps的街景與大量的網路資料)與實體訪點,以及之前團隊的田調資料,撰寫過程尚稱順利。只是我自己會不斷遇到諸如之前所提到的「陌生化」後再用不同的眼光去認識前草的過程,例如草衙地區始自違建,後來規劃的道路需要遷就原本的建物,因此沒有多少筆直的路。但允棟公園作為一個後來的都市規劃產物,仍然是佔地頗大卻形狀彎曲的都市綠景,則頗讓人困惑。直到做功課時發現它是原本的前鎮河支流回填後再造的結果,才忽然能以更為歷史化的眼光去看待它。

 

而在初步完成腳本後,接著是不斷跟社區協商拍攝事宜,在我們約莫只剩二十天的拍片期程中,需要拍攝43個景點與12個里,幸好前草團隊在地方扎根許久,多數景點都可以很簡單的聯絡上。即便是過往沒有接觸過的對象,也因為跟區公所合作,在公部門背書之下,往往也都可以順利進行,只是協調彼此行程跟需求,需要花費非常多的時間與金錢。【註1】其中也有些實在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變數,例如希望能拍攝到前鎮河的傍晚風光,但周邊的景點偏偏都無法在下午配合,所以就變成分開拍攝,觀眾看影片時可能會發現到其中某些光影的不協調。

 

(中文) 不過對我而言,這個籌備、協調並拍攝的過程,除了原來期待的效應外,居然帶來了出乎意料的功用:首先,藉著跟區公所合作「拍攝影片」的機會,可以跟一些久聞大名但並未互動過的社區或單位可以展開對話;其次,由於拍攝時需要密切溝通,所以很多時候我總是在解釋團隊在前草地區做了什麼事,並且適時回應這些社區協力者既有的困惑;最後,也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藉此盤點了一遍中山前草團隊在地方可以動用的資源與連結,並且從他們對我——一個新上任的計畫博士後——的態度可以評估這個關係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同時這也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帶著局內人與局外人雙重的眼光接觸與認識在地民眾,例如我們請里長推薦里內最特別與最好玩的地方來拍攝,他們往往回應:「我們這就小地方啊沒什麼好拍的」,然後我會說明為什麼影片會挑選這個里、這個景點的原因,他們有的仍舊保持著狐疑的態度,但也有里長就因此能夠理解我們對前草地區的看法。另外,也有過在與攤商接洽拍攝時,對方始終覺得很麻煩不想入鏡,最後在我有點耍賴的協調後才勉為其難地答應,但唯一的要求是不能訪問、不能打擾客人。這些隱約讓我意識到前草地區的在地民眾普遍不太樂意改變,希望讓生活能維持在自己能控制的狀態下就好,也大概能懂為什麼之前團隊花了很多力氣在凝聚共識與重新創造認同上,因為這是推動社區工作的關鍵。

 

(中文) 影片上線後,最有趣的大概是來自地方的反饋,我們發現整部影片形成了一個想像彼此的媒介,透過連結不同產業與不同團體,整個前草地區創造了整體感,從而能產生在地的認同。例如我們合作的一個店家小老闆正在看影片時,他妹妹經過就驚訝地發現正在接受採訪的是她的國中同學;或者是社區媽媽興奮地發現,原來就在附近就有可以帶小孩去玩的觀光工廠。原本只是模糊的印象,卻因為影片而加深了彼此的關係,這就是我們最期待能夠發生的事情。

(中文) 尤有甚者,在得知前草地區要拍鐵馬旅行影片後,與前鎮一直以來經由持續交流建立深厚交情的日本北海道名寄市,也表示要拍一部鐵馬旅行影片來呼應,讓團隊以及社區眾人非常驚喜與感謝。看到成品後,我們也感受到儘管前草與名寄的各方面條件都不相同,但在面對地方的困境與居民希望能突圍努力走出自己的路的層面上,兩地居然能達到隔海呼應的效果。我們更在生活節現場播放影片時從在地居民的反應看出,名寄市的鐵馬旅行影片也成功地讓民眾發現一個位於東京、大阪這類都會區以外的日本,也有一個小小城鎮,正試圖打造社區價值、創造自己的可能,由此搭建了一座與前草居民分享同樣想像的橋樑。

(中文) 在疫情尚未遠離的階段,所有社區活動都會面臨較大的變動性,需要密集的協商和調整,所以我們還是只能回歸根本,思索及反省「社區是什麼」、「我們要協助社區做什麼」、「社區期待我們做什麼」,也只有透過這樣不斷的詰問過程,我們才能不為眼前的現象所迷惘,找到最適合當下的方案,並以此與社區或地方互動。「踅過高雄之心」後,前草團隊將進一步打造可供在地青年參與的共創平台,初始會以創業或接班青年為主,希望能從點開始,讓他們彼此串連成線,乃至將前草作為一個「面」——品牌的可能。

 

 

註釋:

  1. 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就是,我平時手機費用大概都是七百塊出頭,籌備前草創創生活節的那兩個月每個月都衝上一千五百多元。

 

 

 

本文轉載自:新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