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曾意琇(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劃研究助理)

 

由本校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舊港區團隊,與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合作辦理的「日常生活中的公民參與」,11月中旬進行了一場室內的研習講座與室外的在地走讀導覽。這場將近五十人次的活動中,串連了鹽埕在地團體(包括藝術空間、人民團體與優質店家)共同參與。活動上午先由舊港區團隊林晏渟博士後研究員於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帶領進行「公民參與」的研討講座,近五十位公務體系的工作者,重新轉換身份成為學習者,在創意的帶領與案例分享中,思考政策上所需要的公民參與等議題。下午,再由在地人民團體「鹽埕研究社」成員帶領,實際走訪多處鹽埕文化地景並進行店家微體驗。

(中文)

埕心埕行:從觀看、感受進而分享的社區培力參與歷程

 

「埕心埕行」鹽埕文化走讀共分三條路線,三位帶領者都跟鹽埕這座曾經繁華的老城有著不同的關聯性,有意思的,都與「愛」有關,從他們的雙眼所看見的鹽埕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有人從小生長在鹽埕,有人因婚姻而移居於此,更有人是因為愛情而南漂到高雄鹽埕的青年創業者。他們從觀看者,感受鹽埕的在地風土人情,進而成為足以帶領外來客人,走訪街區巷弄的「引路人」。

(中文)

失落之埕:逐漸消逝的老鹽埕

 

Chen,鹽埕的女兒,娘家本就在鹽埕從事餐飲業,結婚生子後還是決定落居在鹽埕。她所帶領的「失落之埕」路線,可以聽她娓娓道來鄰近駁二藝術特區的公園、舊商場、五金街、日治時代的官舍舊址,從過去到現在的演變。戰後高雄港口周邊地區發展的歷史痕跡,在其充滿生活化的口吻中,轉化爲她童年遊玩的秘密基地,甚至還有私宅的防空洞秘境。雖然因為城市的變化許多遺跡已然逐漸消失並且被遺忘當中,但重拾的是再度探索社區生活區域的往日情懷。

(中文)

風華之埕:創意鹽埕新街區

 

Ting,因為結婚而移居到鹽程的高雄女兒,她帶領的「風華之埕」路線,正是高雄在六、七零年代最早發展,也最為熱鬧的區域。「新樂街」這條曾經名聞遐邇的黃金街,榮景時期最多有四、五十家銀樓珠寶店,得以顯見當時這座城區有多麼的繁華。如今因為漫步美食的盛行,這條街的騎樓都再次被租用,成為「奶茶一條街」、「雞蛋糕一條街」。從大溝頂、第一公有市場一路都是懷舊小吃,也有新進駐的文青小店,帶領者角色從客人到住民,從觀看者到參與者,從被動轉化為主動,進而引領人們走入這黃金歲月的鹽埕核心街區。

(中文)

彩虹之埕:性別平權意識地圖

 

Ryan,是位從北部搬遷到高雄的創業青年。當初來到鹽埕時,他也總是往駁二藝術特區走,後來在鄰近地帶開設了民宿,因為對性別平權的關注,加上民宿業務需要,他做了很多田野調查與周邊路線探訪。「彩虹之埕」這條走讀路線,見證了高雄在地性別發展的光譜與起源,從大勇路底的彩虹地景到愛河沿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鹽埕彩虹地圖,為社區參與注入了新的性別意識,從旅行中也看見平權。

(中文) 「社區參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當發展自我與社會脈絡結合時,能使心有所託進而產生價值。秉持科技部人社計畫的精神,舊港區團隊從「公民參與」著手,透過與不同在地社群的裡應外合,逐步地推動各種自主性參與,社區居民與店家找到了話語權,也能主動探索與分享社區之美,讓「埕心埕行」宛如一場小型成果展,看見培力與資源整合後的社區動能,透過人文風采逐步推動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