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en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文) 文/林承毅(林 事務所 執行長)

 

我想大多數人應不太了解,但也感好奇,到底「地方創生」這個詞,在台灣是怎麼開始的?

 

時間倒回到2017年十月,在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的協力下,國發會舉辦了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為名的展覽,選擇幾處如屏東東港及金門本島等地,展開以城市品牌為核心,點亮街區的設計改造行動,姑且不論活動內容,這都算是第一次在官方正式活動上出現「地方創生」一字的濫觴。我想那時候大多數人應都一頭霧水,這跟過去台灣走了二十幾年了社區總體營造有何不同?或該如何區隔,或分別與地方產業或文化創意等議題政策之關係?當時多數人應是抱持著好奇的心態,在看待這檔事?

(中文) 「地方創生」是什麼?無論正面或反面,都開始在台灣社會,尤其長期關心社區營造的朋友們的關注或討論,然彼時在台灣民間討論不算多,比較用力在進行倡議,大約就屬敝所(林 事務所)。因過往工作緣分與日本宮崎縣結下深緣,與當地法人機構、在地顧問與相關團隊間,維持緊密交流及合作關係,對於當時日本的地方創生推動發展,能有多一分的理解,才會在2015年7月17日以「地方再生,寄語基隆 – 我們期待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為題,撰寫對於基隆發展城市發展的想法,而有意思的是,該篇原名為「地方創生,寄語基隆」,但在編輯建議下,改為「再生」,更代表那時「地方創生」的確就是個舶來品般的新詞而存在。

 

時間拉回到展覽舉辦後隔年的5月21日,行政院舉行了第一次「地方創生會報」,並由國發會來正式報告「我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當日重頭戲就是由當任的行政院長賴清德先生,宣佈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我想這個行動的意義,除了宣示「地方創生」將正式納入、成為國家發展的長期發展策略,且提出一些獨到的推動思考與見解。

(中文) 現今大家很耳熟能詳的概念,包含台灣總人口減少、高齡少子化、人口過度集中都市等這些現實情況,作為驅動的濫觴,而如何解決呢?整體目標放在,如何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進駐及人口回流、繁榮地方,進而促進城鄉及區域均衡適性發展等面向上,並期待地方創生,不僅能「統合」更要「超越」過往推動了二十多年的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業、農村再生等部會政策。在策略上,期盼透過在地DNA的挖掘及科技導入,跨域整合等來完成城鄉均衡的願景,而行動上,則希冀能以「做實事」態度來持續推動,以上大概就是從官方立場所提出的論述。

(中文) 隨著媒體曝光,確實引起多方人士的關注,而「地方創生」這個新詞,也算正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落地並要開始接受考驗。確實這是日本原創的和製漢字,但我們不要忘記在城鄉人口及老化這些社會問題上,日本是絕對先進國,且相關的政策已推動數十多年,並早台灣五年成立專責機構來推動。因此、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有值得台灣借鏡的經驗。我過去就曾造訪65歲以上人口,高達70%之地,那種蕭條死寂情況,絕非台灣能想像。因此,在一無所有下,所激發的反轉動能,也才造就有許多看似奇蹟式逆轉的案例,而台灣如果能掌握契機,借鏡日本來找出可行路徑,才能在迎接未來五到十年,人口總量及結構崩壞等因素下,早日找到因應的契機。

 

未來各縣市之間的競爭,只會更為劇烈,畢竟人口減少,連帶消費力也會下降,在外來人口增加不易,觀光人口貢獻單次性的侷限下,挑戰將日以俱增。因此、如何能「生存」,個體總體都能活得好,就看能否妥善整備資源,並有效行「活化」,創造獨一無二的新價值,在整體發展之上,能因應整個趨勢及結構,達到一個適切的發展模式,這才是未來各地,需集體面對的關鍵課題。

 

因此、接下來要討論的是,既然「地方創生」看來如此重要,也確實在過去三年之內,一直是熱門話題,更是爆紅顯學,讓跨領域、甚至早已在社區營造、社會創新、社會企業、農村再生等領域兢兢業業的實踐者們,彷如找到一個公約數般的交集,然而這樣對嗎?到底「地方創生」是一個領域?是一個產業?還是一個口號?還有到底誰可以投入或參與?在政府不斷投注補助金、社會氛圍也極為以青年返鄉為借鏡,而當有年輕人自詡,我是在做地方創生,這樣的認知是否為正確的方向?可以確定的是,地方創生已成為一種新的圖騰或說是集合體,將引領著不同的人,投入不同的事,然初心都是直指地方的需求、存亡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