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金儒農(中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前草團隊博士後研究員);原文轉載自新作坊
自從2007年以後,要對高雄人描述前(鎮)草(衙)地區的地理位置就變得很容易,只要說「在『夢時代』過去一點」就好,夢時代是2007年由統一集團成立的購物中心,在中華五路這一個一片平整待開發的都市區塊中,龐大的量體跟貌似海洋的外觀的確迅速成為高雄市南區的重要地標。後來輕軌沿著凱旋路鋪設後,更成為一個明確的界線,彷彿昭告世人「這就是市區的盡頭了」,而在這條輕軌以南的前草地區,則在夢時代頂上摩天輪的亮晃晃映照下,不斷被提醒,不過咫尺,卻是兩個世界。
當我們走進前草地區後,更會意外的發現,從地景到商業型態,這個地方都猶如被封存在時光結晶之中,八零年代始終凍結在這不曾離開。同時,更有許多高雄人早就遺忘了,七、八零年代的前草地區,絕對可以說是高雄的鬧區之一。當時,靠著鄰近的加工出口區與拆船碼頭帶來的移動人口紅利,雖不至於到夜夜笙歌,但恐怕也可以用車水馬龍來形容前草地區了;只是隨著加工出口區的轉型、拆船人工成本的提高等原因,導致產業挪移到東南亞去,前草就猶如被遺忘的地區,安靜的蟄伏在高雄的角落。
(中文) 這其實也就是中山大學HISP計畫團隊進入前草所發現的困境,因為經濟轉型而造成推動社區前進的動力不足,但又因為位於市區邊陲而不容易被人發現發展陷入停滯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在地居民因為長期習慣於這樣的生活形式,即便希望自己能走出這樣的循環,卻又害怕於「如果變得更糟呢?」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於是我們自去年(2020)秋天開始,便開始舉辦「前草創創生活節」,集合了戲劇、展演、市集、地方導覽、音樂會、產業敘事等活動,希望以嘉年華會的方式召喚在地民眾,並在其中傳遞出我們希望能重新發掘在地勞動價值的期待,藉以擾動社區,使其願意相信自己的潛力。
經歷過去年活動的盛況與好評,本屆生活節本來也打算繼續舉辦,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也努力評估將活動轉為線上的可能性,這促使我們去思考,當我們將「召喚社區民眾」、「提高地方認同」作為生活節的核心目的,線上活動該以什麼方式來滿足這個期待。於是,我們決定以「行透透小旅行:踅(se̍h)過高雄之心」,作為本次線上活動的開場。
(中文) 高雄,原本是個漁村,日本人將縱貫鐵路建成後,引進重工業成為重要的勞動聚落,而後六零年代加工出口區設立,更為高雄確立了工業城市的形象,直至後來,人口紅利導致商業圈逐步發展擴大,成就如今的高雄。而這一切,都在前鎮留下了痕跡,無論是前鎮漁港、中鋼、台鋁、中船,或是如今已然從加工出口區轉型的科技產業園區,抑或是三多商圈,都是前鎮用來記憶高雄這座城市的方式。連綿的產業轉型,也讓前鎮成為外地人的漂泊盡頭,特別是前草地區,默默收納著各路民眾,而民眾也將自己對這塊土地的期待與希望,寄託於信仰之上,化為多元的宗教信仰文化。這是高雄歷史的凝縮,也是高雄各種形象的沉積,這一切,都足以讓我們稱呼前鎮——特別是草衙地區——為「高雄之心」。
而旅行,則是一個用新的眼光去理解他人的生活,同時將這個眼光帶回到自己生活之中的過程。固然我們常會說「觀光客的凝視」,似乎指向觀光客的眼光往往帶著掠奪的權力,他們從來不在乎在地脈絡,而只是期待自己能看到想看到的。但另一方面,旅行的目光卻也是一種陌生化的過程,藉由旅行將前草脫去日常,轉為一種「奇觀」,不僅對外是一種行銷與自我介紹,對內則是學習用不同的眼光注視自己,重新發現前草地區的潛力與可能性。
屆時,在線上的影片中,我們將以腳踏車為代步工具,穿過前草地區,一方面體驗「現在」的巷弄肌理,但一方面則藉由影像的插入敘事來並行介紹關於這塊土地的過去,一路直到前鎮漁港,讓大家發現原來前鎮並不是困守高雄一隅的偏遠角落,反而是面向大海,有著更寬廣的世界的在地節點。
(中文) 之所以選擇腳踏車,除了因為我們希望以一種慢遊的形式參與這塊土地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呼應昔時加工出口區的女工們的身體姿態,儘管心情不同,但在騎腳踏車遊覽的過程中,我們與歷史的影像疊合,藉以傳遞前草的發展脈絡。也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串聯、結合並擾動在地節點,猶如一次對社區資源的盤整,理解自已能夠連結的東西有什麼,而尚待開發的部分又在哪裡等候我們。這並非原先拍影片所預期,但卻是意外的收穫。
本次前草創創生活節將以「空間再造」與「青年創業」為主要軸線,分成兩個梯次。第一梯次(10/23-24)將以「造市場」為主題,以前鎮第二公有市場為基地,打造一個以燈光與音樂構建的策展空間,其中會有音樂表演、名人講座、電影播放與表演活動,試探市場空間的可能性;第二梯次(11/6-7)「踅過高雄之心」則是以前草小旅行影片與實體的單車小旅行雙管齊下,讓大家除了影像還能透過身體經驗理解前草的魅力,同時也會邀請數位立基於前草的青年創業者與專業人士展開對談,期待能夠建立一個互助互利的青年創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