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轉載自中山新聞/教發中心提供,公共事務組編修】
教育部日前公布「110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審查結果,中山大學共26件計畫獲得補助,通過率成長一成;110年計畫內容含括工程、生技農科、數理、人文藝術與設計、商業及管理、社會(含法政)、通識(含體育)及大學社會責任(USR)等七大學門和專案計畫,中山大學USR計畫合計通過6件,為教育部自108年開放大學社會責任專案申請以來,連續3年全國通過件數第1,展現近年深耕教學之成果。
「110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山大學通過率達60.5%,較去年成長11.5%。其中,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于欽平、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謝東佑、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王致遠3位教師更是連續4年通過計畫。26件計畫中,于欽平以「即時反饋系統與提問教學對工程領域學生於英語授課工程課程之學習投入及學習成效的影響」計畫申請工程項目,融合中山大學為期10年的全英授課計畫,希望藉此解決學生因英語授課拒絕互動的隱憂。未來將利用即時反饋系統與提問教學,檢視學生學習狀況,並透過提問教學幫助學生增進學習信心及提高學習投入,期望產出適合工程領域英語授課課程的教學策略。
(中文) 申請工程項目的電機系副教授謝東佑計畫為「成果導向教學於激勵與引導高教工程學生努力方向及提升自我效能感之探究」,旨在幫助學生懂得自我評鑑學習成效的優劣勢,規劃努力方向並實踐。謝東佑認為,若是能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評鑑,學生將能具體看見自己的進步,也會因此產生自信並有高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這種學習態度對於研發工程師養成來說相當重要。
(中文) 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以「打通任督二脈-以校園研發成果商品化進行經驗學習」計畫申請商業及管理項目,結合理工學院的研發成果,讓學生進行產品設計、開發、市場評估,乃至於實際推廣等實際商業活動。王致遠發現,學生在修完商管課程後,儘管成績不錯,但常常無法應用所學來解決現實事業問題。有鑑於此,他規劃以實際商業任務進行經驗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整體的商業概念,並藉此了解經驗學習應用在商管類課程的成效。
(中文)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張淑美申請人文藝術及設計項目,計畫為「引場域為師共同協作溝通表達力」,探討未來教學空間的需求及對教學的影響。張淑美指出,面對講求軟實力及跨域團隊合作的學習時代,教學場域的創新是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跨領域的學生來源是溝通最佳的試煉,教學空間場域則是表達的最佳實踐基地。藉由西灣學院「創意實踐基地」的教學空間設計,在彈性教育空間中進行多元的嘗試,進而探討未來教學空間的需求及對教學的影響,讓溝通與表達等軟實力課程在教師及場域的共同教學協作中更為活化。
(中文) 財務管理學系副教授唐俊華計畫「當財務遇上文學與藝術,可否產生漣漪?」申請商業及管理項目,讓文學院學生與財務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唐俊華把教學、評量、研究設計緊扣財務、文學與藝術、漣漪,財務是指理財知識的學習,包括存款與借貸、外幣與匯率、股票、保險;文學與藝術是文學院學生的專長,透過設計作業與期末成果讓學生表現發揮。漣漪包括有形的學習成果與無形的財務素養及理財態度,以作業及期末作品作為評估學習成果的主要依據。
(中文)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夏晧清以「Pecha Kucha應用於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的成效與困境之研究─以都市環境概論課程為例」申請社會(含法政)項目,期望改善學生「會做不會說、會寫不會表達」的困擾。夏晧清認為,問題導向學習期待學生們在歷經了一連串的問題探究過程之後,能夠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但在現今重視多元意見表達的社會裡,除了提出解決方案之外,還必須具備溝通說服的能力。因此,此計畫嘗試將Pecha Kucha 20 X 20應用於問題導向學習中,藉此強化學生在成果收斂階段的創造力、整合力、記憶力、敘事力。
(中文) 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申請通識(含體育)項目,其「『學科與語言整合學習教學法』(CLIL)融入全英語授課通識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探尋建築工藝中的高雄故事』課程為例」計畫,研究如何把CLIL教學法應用於全英語授課。趙可卿發現,在實際應用CLIL教學法的通識課程裡,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學生參與課堂溝通的意願以及能力,因此將計畫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釐清學生不願意開口溝通的原因,並根據第一部階段的結果,在第二階段設計並實施可能解決這些問題的教學行動方案,最後在第三階段,透過研究工具蒐集並比較教學行動方案實施前後,學生溝通能力和對學科理解的成效。
(中文)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以「鹽埕創意街區學苑~和社區共學共創打造創意街區」計畫申請大學社會責任專案,致力於重新打造地方品牌意象,希望吸引年輕人重新愛上鹽埕。宋世祥為強化社區與大學之間連結,邀請高雄鹽埕區社區夥伴與大學一起「共學」與「共創」,發展街頭創新創意活動,就是為了要吸引年輕人重新愛上鹽埕。此計畫將以系列工作坊,藉由課外課程來執行,透過「大學/社區共創專案」,創新的課程教學設計,不只帶領學生走入地方,凝聚在地認同,更實踐中山大學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