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文/黃瑗瑗(校友服務既社會責任中心專員) 照片/張至維主任 提供
類別:社會服務類
系級:海洋資源學系學士班84級
現職: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主任
自中山海資系畢業後,張至維學長本著對海洋生物的熱情,持續深造取得碩博士學位,曾於中山大學、東華大學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任職。除了長年鑽研海洋生態研究,也同時致力海洋知識轉譯、傳播及推廣。現職為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主任、海生館客座研究員、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及東華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合聘副教授,積極提升國內海洋研究技術與調查能量,是臺灣海洋永續的重要守護者。
問及為何對海洋情有獨鍾,張至維形容自己從小就像「大自然裡的野孩子」,雖然成長在桃園市區,但家就在虎頭山腳下,每到周末假日他總愛往山裡海邊跑,捕昆蟲、捉魚蝦,無形中結下他與動物的不解之緣。原本志願是當昆蟲學家的他,高中時參加了一場救國團辦的海洋研習營,幾天下來又是出海、又學標本製作,令他眼界大開,發覺原來在陸地之外,還有一片藍色的浩瀚世界,於是以海洋相關科系為志,順利考取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現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回想四年的大學生活,張至維笑說自己不愛念書、又喜歡到處跑,幸好遇到恩師陳孟仙教授,領著他到愛河、西子灣做魚類相調查,參與各項研究計畫,讓他找到對魚類學的興趣,在茫茫人生大海中確立一輩子熱情所在。
(中文) 除了熱愛的魚類研究,張至維對海洋知識傳播也具有高度熱情。進入國海院任職之前,張至維曾在海生館服務並擔任展示組主任多年,是館內各項展示事務的幕後推手。在這之前,他在北部單位擔任博士後,問起他選擇南漂的原因,張至維吐露自己從小就嚮往在博物館工作,小學還曾獨自搭車從桃園一路晃到臺北,去參觀當時的臺灣省立博物館(現國立臺灣博物館)。對於喜歡身處第一線的他,海生館的工作就如同魚對大海的嚮往,舉家從北部搬往國境之南的恆春,一待就將近十三年。
除了擔任研究員,張至維學長也負責海生館的展示組業務,籌劃多項海洋生態展示活動。說起這段往事,他特別提到時任中山大學副校長、被借調到海生館擔任館長的王維賢教授(現已榮退),「那時我自告奮勇轉到展示組,王館長知道我從大學開始玩科學展示,經驗不少,很是支持。」張至維分享到,還在大學時期他就與同學合作,將課餘期間製作的海洋生物標本轉化為展示作品,如今已成為每年海資週的重點活動之一。此外,積極投入海洋生物的紀錄典藏,編撰多本海洋調查研究專書、科普圖鑑。他開玩笑地說,驅使他做海洋科普傳播的動力,是要打破一般人常詬病科學家「不講人話」。希望透過更親民的科學展示及刊物出版,拉近民眾與海洋的距離,促使國人知海、識海,進而愛海。期間張學長仍持續與中山大學、東華大學合作擔任合聘副教授,將海洋生態的知識經驗傳承給新一代的年輕學子,同時積極參與國內外多個海洋及生態學會,推展各項海洋學術研究與保育行動。
(中文) 近年來臺灣政府積極推展海洋發展之政策行動,民國107年行政院宣布成立海洋委員會,確立國家海洋發展方針、制定全面性的海洋政策。接著109年國家海洋研究院成立,提供海洋政策的科學研究、資源調查之基礎,可說是臺灣「海洋智庫」,張至維學長也於109年轉任國海院擔任海洋生態及保育研究中心主任。作為院內五大研究單位,張至維學長明白解決海洋問題唯有合作一途,因此他積極整合國內外產官學研究資源,透過不同單位合縱連橫,大幅提升國家海洋基礎生態調查能量。同時搭配國家海洋政策發展,參與多項重要研究任務,包括離岸風電場生態保育環境監測研究、日本福島氚水排放對臺灣海域生態系潛在影響、中國抽砂對馬祖海域生態影響等,都已取得重要成果,對國家規劃海洋政策之實行推動上貢獻良多。
對於國海院的未來發展定位,張至維學長給出了幾個關鍵字:前瞻、整合、補位。目前全國涉海事務的行政機關、研究機構林林總總,每個單位都有各自的主體性及專業,如何將分散的觀測資料整合運用,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國海院作為臺灣海洋事務最高主管機關的幕僚單位,必須以更前瞻性的視野,一方面協助整合全國海洋科研資訊,另一方面在產官學研之資源缺口處適時補位。由於國海院成立才滿五年,是個相對年輕的單位,張至維坦言這項任務挑戰不小,必須加倍督促自我成長,讓外界看見它的價值,但他同時也鬥志高昂,「愈困難的地方,愈能突顯自己的重要性。」
這一句自我期許,也是張學長希望帶給中山學弟妹的勉勵。他以自己的經驗分享,當年決定選擇海洋科系,另一個原因就是海洋相對於陸域,仍有許多未知等待發掘。他舉學界一個老掉牙的笑話為例,「拿便當盒到沙灘隨便一蓋,都能找到沒人研究過的生物。」如果有心往學術研究走,張至維鼓勵年輕一輩不必擔心研究領域冷門,正是愈冷門的領域,發揮空間愈大,愈能顯現自我價值所在。
擁抱未知、不畏挑戰,是作為一名學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態度。正是這樣的精神,讓張至維在海洋研究領域奮鬥三十年始終熱情不滅,不僅使臺灣海洋研究能量大為提升,也為海洋永續帶來長遠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