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圖/文 趙嘉榮(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曾經做為一個工業城市,當今的高雄正在力圖轉型,而小港地區成為高雄港灣工業化的指標所在。回顧高雄投入工業化的濫觴始於日治後期,在「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策略下,臺灣各地的發展皆以農業為核心。糖廠的興建帶來有別以往的產業鏈發展效應,帶進大量從日本移轉來臺的工業技術與機具,以及來自各地的工業移民也都投入其中,瞬間開啟了高雄工業化的進程。隨後「南進基地」的定位讓原有的工業化基礎也因為軍事目的加速邁向二級產業,藉以協助來自東南亞地區的原料,快速加工後送到日本本土,如鋁鎂金屬、電、燃油及鋼鐵煉製,紛紛進駐高雄。戰後,國民政府所推動的四年經建計劃與十大建設更穩固了重化工業與高雄近代的共生,中鋼、臺船乃至於近期規畫的循環產業園區皆在此落腳生根。

中山大學學員與地方民眾共同參與 共培課程

作為一個擁有港口、機場、鐵路和捷運的區域,小港的變遷象徵高雄港市發展的縮影。城市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認識自身的故事與優劣。高雄進行轉型之際,除了產業創新,也需要將過去的歷史脈絡進行轉譯,豐富現代生活的內涵,並成為讓移居、移住及旅行者感受地方活力的素材,讓地方呈現有別於其他地區的轉型樣貌。透過與地方社區大學合作舉辦共培課程,計畫團隊沿著小港地區既成的公共交通資源,企圖找出地方特色地點及其在地記憶故事。課程期待讓越多人找出並認識地方事,編輯成有條理有脈絡的解說內容,甚至成為地方特色導覽路線,共同為地方共識教育與活絡地方發展挹注能量。

親筆描繪景點,將地方印象深刻留存 也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