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

中山大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原為海軍地四造船廠技工宿舍,透過中山師生共同合力整修為現在開闊明亮的文創空間,並舉辦各種社區活動、藝文展演以及文化復興工作坊,包含「舢舨船」、「藏仔寮」、「大漁旗」的再現,「舌尖上的旗津」、「旗津食物銀行」計畫推動,以及每年舉辦的「技工樂活節」,重新為當地帶來新生活力,成為由學生、居民共築的旗津文化新亮點。

 

中山大學旗津社會開創基地位於高雄旗津北汕尾,日治時期此地為重要的漁船製造基地,國民政府來台後,在此設立了海軍第四造船廠,並搭建了技工宿舍。隨著國軍單位整併以及技工榮民陸續遷出,技工宿舍成了被人們遺忘的廢墟,面臨拆除的命運。2012年透過社區和民意代表與軍方交涉後暫緩拆除,並協調中山大學接管,活化為社區共享空間,2013年中山社會系師生投入基地調查與社區參與工作,2014年啟動「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建立跨系、跨院、跨校網絡,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醫學院等單位合作,舉辦各項在地文化調研與社區活動,致力推展旗津技藝傳承、高齡照護及環境永續等課題。

旗津在地協力與大學參與

海洋文化的保存與復興

「旗津社會開創基地」的首要復興與高雄緊密相連的海洋文化,包含「舢舨船文化保存」、「藏仔寮」、「大漁旗」的考察研究與保存,都是基地重要的成果。舢舨船是過去高雄港域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後來因安全法規調整和技術革新而徹底地消失;在沒有施工圖的狀況下,靠著老照片和老造船師傅的經驗,中山大學與高雄科大的團隊按照古法一步步造出旗津舢舨船,讓消失近半世紀的「雙槳仔」重現在高雄市民眼前。「藏仔寮」則是早年漁民在冬天烏魚季時,在海邊所搭建的臨時性工寮,作為期間漁民生活、休息與工作的場所;中山大學先由師生一起至梓官地區訪問老漁民,了解過往捕烏的工作景況,並邀請在地的竹藝師傅,從磨刀、鑿洞、除節等步驟教起,和師生共同在基地再度復原「藏仔寮」。「大漁旗」則是傳承於日治時期,慶賀新船下水時用的旗幟,同時代表台灣漁業與造船業風華背景的重要文化,團隊透過多方的考察,慢慢找回傳統手繪大漁旗的製程方法,並將創意與技術轉化為文創商品,進行活化及推廣。

旗津藏仔寮復刻紀錄

旗津灶咖與旗津tha̍k冊

團隊也與不同的在地團體共同合作,和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將基地舊有的廚房改造成「旗津灶咖」,進行「舌尖上的旗津」計畫,蒐集許多旗津在地故事,除了影像作品展示,整個灶咖的窗戶、門板也刻畫著旗津居民故事。

與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於旗津通山路進行老屋活化利用行動,並且在2019年8月25日正式成立-「旗津tha̍k冊」。「旗津tha̍k冊」存在的意義不僅於是地方上唯一一間書店,更是民眾涵育文化素養以及孩童課後閱讀的絕佳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