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顏正裕

責任編輯/ 陳志維

 

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中山大學社會系團隊從「旗津社會開創基地」開始針對高雄舊港區的文史進行研究考察,以「文化保存」、「技藝傳承」與「社會創新」三個主軸,帶領學生共同延續在地「記憶」與「技藝」,2018年4月透過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B),將計畫延伸至「旗鼓鹽」地區,持續打造「高雄學」的核心價值,而構築出「城市是一座故事館」計畫。

「城市是一座故事館」計畫以三大核心主軸串聯為「港灣兩岸三景」的架構

人文生態地景

分為永續環境、山海生態、產業變遷三個議題,除了自然環境,由人類生活構築出的人文、產業、環境也交織成另一種人文生態地景,高雄正處於工業城市轉型階段,地景地貌快速變遷,文化軌跡如何被保存格外值得關注,因此在這項主軸中,特別將地方知識的採集列為課程核心。

 

社會常民聲景

以敘說社區故事、展演社區生命兩個發展方向;1990年代後,台灣社區文化主體藝術逐漸成形,跨領域藝術創作形成另一種社區文化的發聲平台,旗鼓鹽等舊港社區為高雄都市最早的發源地,具備豐厚的文化深度,計畫透過將傳統常民生活文化以影像、聲音、展演等形式進行記錄與傳達,藉由藝術創作建構既保有傳統元素又帶有創新氣息的文化演繹兩種方式,同時反映空間與時間的變化,以及變遷過程中人們所面的問題。

 

知識島嶼願景

透過地方創生與國際連結,和文化場館的合作,構築由學校、場館到社區文化平面,記錄地方人文,也將文化展演搬至街坊空間,將整座城市打造成人文生態博物館,讓漫步與生活其中的市民也能感受城市豐厚的歷史。

校內同時將累積的文史成果也開發為「高雄學」共學群課程,與其他大專院校、市政府、公民營機構及非營利組織串連合作,學程中包含「環境與食農社會」、「老齡社會」、「社區文創設計」等核心課程,引領同學進入社區、培養在地關懷,激發在地的跨界創新力量,目前透過「我的高雄學」微學分課程也邀請包含李文環、尹立、王御風、李怡德、陳啟仁等高雄在地重要的文化界人士,到校進行講座分享,主題涵跨高雄文化多樣性、台灣工業發展、亞洲新灣區與城市轉型以及哈瑪星的老屋老城再度興生等方向。藉由這些專題讓學生更加了解這座港灣城市前世今生的歷史變遷,建立中山大學師生與高雄這塊土地間的情感連結。計畫團隊也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合作,將相關博物館內的特展搬到鹽埕區大溝頂市場中的空間進行展覽;大溝頂舊堀江商場的變遷在高雄商業發展史上有著代表性的意義,目前保留仍許多具歷史特色的店家,在此佈展除了更貼近在地民眾生活圈,也格具歷史意涵。另外,也搭配棧貳庫等系列的港區開發,未來相關的文史展覽也會與新的文創商場相互結合,打造更親民的展演規劃。

除了將展覽帶至民眾場域,「城市是一座故事館」計畫也預計將觸角擴及到更多不同型態的常民生活空間,如透過公共運輸系統,打造「行動博物館」的說故事模式,同時計畫團隊將串連不同的地方組織,建立整合平台,讓各組織團體發揮所長,共同蒐集、整理與紀錄高雄舊港的在地點滴,以更豐富的史料內容加上更多元的呈現形式,將高雄打造為一座好玩有趣又充滿深度的「城市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