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 葉玟礽(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校友服務暨社會責任中心兼任助理)

 

為深化永續發展理念,中山大學舉辦「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論壇」,邀請專家探討文化如何成為永續實踐的載體。今年以【寫給下個世代的永續備忘錄】為題,上午場「文化視角的永續觀點」從文化面的實踐行動出發,透過不同的視角,為環境永續議題留下歷程、拓展影響力。

 

論壇共邀請三位不同專長的文化永續推動實踐者分享,包含懷世代公益平台副執行長陳欣媛分享如何透過永續價值溝通,放大社會影響力;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則回顧了節目二十年來紀錄臺灣環境變遷的歷程,影像如何作為一個環境倡議媒介;生態攝影家同時也是暨南大學水沙連學院助理教授劉明浩也以轉譯與連結埔里在地蝴蝶文化,以生態攝影興趣結合研究教學專長,進行社會實踐以及大學課程設計融入的經驗。

 

主持人羅景文老師以「文化如何成為社會實踐與永續的載體、平台」作為引言,介紹三位講者皆是在永續推動這條路上以身為範的實踐者。透過文字、影像、攝影等媒介,文化工作者不僅能透過自身專業進行紀錄與倡議,更能扮演社會實踐的推手,串聯各界資源,凝聚共識,共同推動永續發展。

論壇邀請中山大學學生、社區民眾一同參與,了解永續路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努力

懷世代公益推動永續發展:連結利害關係人 放大影響力

懷世代公益平台加速器 陳欣媛副執行長 分享永續行動經驗

為回應全球創新轉型組織、台灣韌性社會的發展缺口,陳欣媛分享懷世代公益平台在永續條路上所扮演的資源串接角色。她強調,推動永續發展需要凝聚各界共識,懷世代以系統議題搭配多元連結、破框思考等設計概念。

 

陳欣媛以陽光加油站方案為例,說明如何發掘、產出關鍵議題:發現身心障礙者缺乏友善的職場環境,他們針對該議題聚焦研究,在陽光加油站落實多元障別職務設計、身心障礙齊頭一般勞工薪資等作法。更以此作為串連企業DEI多元共榮友善職場,比如與家樂福合作,設計婦女節特別活動;與聯合利華、格上租車合作,設計企業員工導入支持、與責任採購;與裕隆集團合作,推動偏鄉交通發展。陳欣媛分享:「所有人都是你的重要SUPPORTER,才能成就每個多元的方案。」透過搭建多元連結、彼此需求相合的夥伴關係,梳理出議題的永續共創解方。

懷世代公益平台加速器 陳欣媛副執行長 分享永續行動經驗

除了陽光加油站,懷世代也推動了其他回應無家者、鄉村交通、教育議題的方案,例如連結根基營造公司與無家者的「繕循環計畫」,以賦能為核心,連結新北社會局房屋修繕的缺口,讓無家者能完成修繕、成就更美好的居住環境、也從行動中增加自信。除了企業公司的鏈結以外,也積極與大學USR合作,如桃園奎輝國小圖書館內設施、裝潢老舊,與Global Mall百貨連結,善用百貨公司檔期進撤場後不需要的裝潢材料,翻轉偏鄉圖書館的裝潢,讓圖書館煥然一新,提供學童擁舒適的閱讀環境。推動永續發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懷世代透過夥伴關係、公眾溝通、並且以平台思維運作,期望創造更多的永續影響力案例回應更多元的議題。

我們的島:以鏡頭記錄環境變遷的社會實踐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于立平 製作人分享影像如何作為傳遞價值觀的媒介

于立平製作人首先向觀眾提問:「說到最能代表臺灣的一張照片或一個畫面,你會想到什麼?」許多人對台灣的印象,可能來自於101大樓、夜市。然而,真實鏡頭下的臺灣,卻有著更多值得我們關注的故事與議題、環境變遷的樣態。環境紀錄片透過影像的力量,能我們看見臺灣環境的現況與挑戰,講者提出影像紀錄的意義反思:「我們可以去思考,環境影像能為當代社會留下什麼、又為未來環境改變什麼」二十年來臺灣面對環境議與經濟發展的題態度如何轉變,在不同年代的鏡頭下一覽無遺。

 

于立平強調,影像是有力量的,可以作為一種社會運動、環境教育,「讓大家漸漸了解,環境不是生冷的議題,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真實相關」這些影像記錄也陪伴著臺灣社會的成長,隨著政策的搖擺,民眾的觀念與意見聲量,更會決定我們要走向什麼未來。社會實踐是三十年來不同世代的覺醒與倡議、是有人不斷的關心、讓企業得做出改變與解決排廢問題,每個群眾的倡議都是小小的改變。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于立平 製作人分享影像如何作為傳遞價值觀的媒介

投入影像紀錄二十多年來,于立平從在意海洋環境開始,記錄起臺灣多種面向的環境議題,也看到「臺灣人」一路上做出什麼樣的努力來守護家園。從反國光石化的鏡頭下,看見民眾的選擇、更有著不同世代發起不同的實踐行動,當時彰化高中的學生開始號召每天下課在操場靜坐十分鐘表達抗議訴求、成年人至工廠陳抗,她看見公民行動如何分進合擊促成地方守護。

 

面對未來的環境守護,講者也表示她在各個地方都逐漸看見轉變,比如在現在這個世代開始有結合更多元、藝術元素的倡議方式、各地也不時有交換衣桿、免廢市集的行動發起;臺北植物園也實踐「暗空」讓城市裡的生態得以休憩、墾丁舉辦讓路給螃蟹的「蟹謝讓路」、幫寄居蟹找家等行動,看見社會的價值觀逐漸轉變,「人的生命尺度在自然裡只是一小點、價值觀可以決定很多事情,那我們要給下一代什麼未來?」期待臺灣能持續在不同世代中取得對環境守護的共識,實踐永續行動,促成改變。

喋喋不休的社會實踐:生態紀錄與教學融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明浩 助理教授 分享教學與興趣結合的社會實踐

如何將興趣與專長結合,帶動大學生對環境與實踐的關注,暨南大學劉明浩老師以他長期在埔里推動的經驗進行分享。因為埔里有最美麗的蝴蝶,所以他留在這裡,同時進行生態攝影的興趣與社工、教學專業。

 

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大學生?在埔里的大學生又可以與其他地方有什麼不同?當大學生身在埔里,卻叫不出鄰近的青蛙名、覺得青蛙會咬人,我們的高等教育到底怎麼了?他認為應該善用埔里的環境,引導大學生出門實際接觸,然而在大學裡把學生帶離大學是需要被鼓勵的,往往光是交通車與保險費用就花掉一大半,對此他會與同學討論、讓同學做選擇:可以共乘騎機車到的地方,我們省下的遊覽車費用可以花在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明浩 助理教授 分享教學與興趣結合的社會實踐

如何將這裡的生態資料「永續」傳遞,把握埔里環境的美好?劉明浩認為「讓所有人都看得懂」的寫作與建立資料庫是為地方累積最重要的事,比如社區解說、環境導覽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案,讓所有人都能看懂;埔里蝴蝶標本的資料庫、拍照記錄的數位化,能真正把資訊流下來。後來又以蝴蝶標本放大,成為美麗的自然圖樣,並搭配展覽以及限量商品,持續滾動埔里蝴蝶王國的故事。劉明浩分享:「學術是志業、創新是動力、重點在實踐」每個人的一點實踐,就足以讓事情發生轉變。


綜合座談

座談交流中現場有諸多討論,包含自身如何啟動這些行動、對於文化永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台灣社會社會脈動的變化如何看待?時間拉長會如何定義現在做的行為、未來有沒有改變的機會、機會又在哪裡?講者們都表示要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開始,陳欣媛提出在永續這條路上,大家的行動與回應相當重要,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一大步。除了青年在努力的行動以外,也可以思考如何媒合與已退休壯世代溝通、連結投入;也呼籲企業應「以人為本」去思考企業運作的社會責任。

 

于立平則提出當代資訊傳遞的快速與碎片化是好事也是隱憂,當代可以發現公民意識對環境與社會關懷越來越成長,然而社會也越來越分眾、資訊傳遞不清與斷裂;當倡議者想要講清楚時常嘗試一團混沌、很難講清楚,而政策制定重大抉擇時還是會往一邊傾斜、無法讓人理性討論。臺灣很小很脆弱,尤其面對中國、在很多選擇上會往後退縮,她建議我們可以向著環境去做判斷。當代有各式各樣的複合式災難發生,需要更細緻的溝通來找到出路、但破碎的網路難以對話。樂觀的是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這也是悲觀的事,正面看待改變一定可能促成;我們可以灑種子但我們無法確定未來會改變,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就像二仁溪可以逐年有所轉變,希望能有更多人在做這樣的努力。

 

劉明浩提出他的觀察:台灣島就像一艘船、是一座金字塔,裡面有三種不同的氣候存在,各個氣候層都有不同的生物,然而現在可以發現:南邊蝴蝶慢慢往北邊、低海拔的生物越來越往高海拔遷徙,只是越到頂層活動面積將越小,未來也會面臨到生物滅絕的循環,只是時間週期會越來越短,這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會把希望放在教育上,我們可以想像三十年後有些工作會消失,大家可以不用工作、有大量時間,那我們要做什麼事情?教育是很重要的,臺灣當前推動USR計畫的成效也是值得驕傲的,我們不斷的在談論教育轉型,我們要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事情。

 

羅景文老師最後鼓勵大家,在面對永續議題、文化視角的永續觀點的推動,大家需要一股樂觀力量持續前進,今天的現場就是一種樂觀的展現,也期待大家未來能持續自己的永續行動。

現場提問討論互動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