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南亞研究中心,社發中心編修】
從過去以陸權為核心的史觀來看,臺灣處於歐亞大陸的邊陲,因此千百年來受到中原政權的忽略。直到大航海時期全球貿易興起,加上後來的工業革命,海洋運輸串接全球之後,臺灣的地位完全改變。
在同樣的地理位置上,英國首先從歐亞大陸的西部邊陲,轉變成工業資本主義的中心,歐亞大陸的東部邊陲日本也成功工業化,加入帝國的殖民競爭。在全球競爭之下,高雄因地理位置的關係,最終成為作為日本從東北亞往東南亞的南進基地,成為「大新月灣」中政治戰略及貿易運輸的樞紐位置。二戰過後也在美國的反共圍堵的戰略中,以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模式再次向上發展,一步步提升高雄的角色地位。然而這樣的成長卻在八〇年代中期之後的產業升級浪潮中逐漸趨緩,造成這幾年來大家廣泛討論的城市停滯狀況。要知道未來,必須先認識過去,從高雄發展脈絡看下來,未來契機在於認清這個區域地緣結構,以提升自身在東亞港市網絡中的位置,成就這座城市因應產業分工所需的政治治理、社會制度與文化價值的轉變再造工程。
東南亞研究中心在參考韓國釜山與新加坡的港市轉型案例後,東亞現代性與高雄港灣城市轉型之研究計畫今年先選擇文史導覽與遊艇產業,探討港市轉型與產業創新的可能。除了持續文獻調查收整之外,也陸續串連在地的鎮港園社區大學及地方文史工作者,開始著手針對高雄最具代表性的工業化小港地區進行地方共培課程設計與實地調查。通過課程建構一個認識在地的生態體系架構,爬梳高雄港市轉型過程、文化意象的重構,以及高雄過往的工業歷程與痕跡,與其他相關計畫進行串連與對話,協力打造一個「高雄港市文化符碼」,作為聯結東南亞港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