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提供,社會實踐組編修】
2021年城中城大火仍讓大家餘悸猶存,也燒出了社區的諸多問題;事件發生後在公私部門的合作協力下,城中城原址已改建為社區公園,中山大學也在同年底舉辦「2021城中城火災後的在地反思論壇」,探討都市發展下的居住正義。為了更長期陪伴區域轉型發展,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HISP)舊港團隊去年起,也將計畫場域轉移至城中城所在的鹽埕府北地區,3/26(日)與人安基金會合作舉辦「手繪地圖工作坊」,邀請在地居民共同繪出對於社區的想望。
府北地區因位於原高雄市政府(今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北邊而得名,因二戰爆發及戰後大環境的動盪,原有日治時期的都市規劃因而停擺,隨之而來是風化行業聚集形成此地的「產業特色」,也讓府北被貼上了標籤色彩。1970年代高雄市府開始與此推動住商混合大樓興建,取代原先大量的木造違建,並規劃商店街和導入娛樂產業,期待洗刷此地的遠播的「艷名」以及相應的社會問題;可惜的是隨著城市重心移轉,鹽埕商圈依舊難挽頹勢而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地下經濟與弱勢族群的進駐,缺乏管理的狀態下,也慢慢積累成社會安全的隱憂和被遺忘的角落,一切種種隨城中城大火引爆而出,成為令全國震驚的遺憾事件。
在城中城原址的府北公園落成後,府北地區神秘的街廓面紗也被打開,中山大學團隊更關注常住於此居民們,在處於過去與未來的銜接點的感受與心境。運用以取法於日本的「社區手繪地圖」工作坊,結合環境感知、地方溝通與美感創作,讓參與者能夠根據個人在社區的經驗繪製出獨一無二的記憶景觀。首先以團隊一連串開放式並具有地方意涵的問題與參與群眾破冰,像是「標示出社區裡走起來最舒適的路線」、「標示出晚上不想自己一個人走的路線」、「談戀愛、帶小孩、帶寵物、照顧長輩的地方」、「改變這個地方的一件事情,我會選擇哪裡?」等等。透過提問與引導,這些問題漸漸區分為府北區域的「恐懼地景」、「休憩設施」、「熱鬧與沒落的商業街區」等空間分布。接著由人科學程宋世祥老師帶領進行社區導覽,由府北公園出發,途經富野路至霞海城隍廟、沙多宮、賊仔市,接著沿著富野路到歷史博物館、愛河沿岸回到人安基金會。途中穿越了香港商場、賊仔市、青草街等特殊地點,感受舶來批發商品店與新興進駐商家的新舊氛圍。
社區導覽結束後,來到重頭戲「手繪地圖」製作,參與者拿起圖紙開始描繪對於社區的觀察或想像。不同年齡的參與者關注的角度也不一樣,年長的邱姐在手繪時,特別希望改造高齡者的行動空間與設施。參與的親子組,則比較偏向五感體驗,像是對於社區裡的貓狗動物、麻雀、公園設施、榕樹等生物與環境有豐富的互動與回應。有的參與者則對社區空間有存在恐懼與不安感受,如夜幕降臨後,因區域商家沒落,大樓建物昏暗不明;夏天日則因建物通風不佳,熱氣逼人,希望未來在空間上能有所改善。而當年大火依然對在地居民留下陰影,夜間甚至會刻意府北公園的區域,不敢駐足。
透過首次工作坊,中山大學團隊匯集不少府北居民對於地方的感受及想望,未來將透過系列活動,探索更多民眾深度想法。中山大學HISP計畫共同主持人宋世祥老師表示﹕「鹽埕府北地區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城中城大火也喚起了我們對於非主流區域以及社會弱勢的關注及關懷。」籌辦多年深具特色的地方品牌活動-「鹽夏不夜埕」五月份也將移轉至此,擾動更多民眾共同關注府北區域的發展。中山大學團隊也會持續透過教學、研究、實踐的方式,陪伴這個區域的居民,共同描繪對於理想家園的夢想,實踐中山大學對於在地社區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