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為了推動霧台原住民文化永續,並將原住民生活場域轉化為新型態博物館,教育部USR計畫之【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與OSUN開放社會大學網絡公民參與計畫(OSUN Civic Engagement Initiative)合作舉辦「新世代的參與式博物館 歷史與願景」一系列的精彩座談。本場次由西灣學院趙可卿助理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曾芳玲主任以「海洋與大南方:泛南島原住民文化的藝術實踐」為題,討論原住民文化的詮釋以及藝文場域的轉型。

在本次講題中,曾主任深入討論美術館轉型和角色重塑的歷程與重要性。主任表示,近幾年來高美館逐漸將焦點從「展示物件」調整到「人的參與」,期望場館也能創造屬於人的記憶和激發觀眾的參與和反思。例如高美館以「泛南島」為題,以「來自南方的視角」翻轉南方的邊陲性並激盪多元觀點。泛南島的概念也包含海洋的流動性與人民和大自然的連結,探討海洋之於原住民族的意義。曾主任強調,原住民族不僅是「tribal(部落)」而是「indigenous(本土)」,意味著原住民族群與土地根深蒂固的聯繫,也回歸到從「人」出發的展覽呈現方法。此外,高美館身為「作為城市美好生活存在」的包容性場館,推動藝術平權概念並接納不同族群,例如輪椅和視障人士的導覽活動等,以及發展AR/VR、兒童導覽書的多元觀展模式,讓城市裡的居民享受不同的觀賞體驗並與藝術產生共鳴。

除了曾主任提及泛南島創造了更多欣賞藝術可能性,王院長也補充強調跨域經驗的重要性,尤其,國立中山大學的西灣學院正是學生獲得跨域經驗、研修相關課程的重點資源。趙可卿助理教授則再次以「人的參與」,強調觀眾何以在空間中建構體驗,與自身經歷產生連結。【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的目標,正是希望能讓每一位參與者深入體驗,從中了解原民部落的文化價值。座談會最後,趙可卿助理教授以「參與性三階段」總結參與式博物館的階段理想。首先,當觀眾走進場館看見作品時,就已經開始「參與」。第二,當觀眾看見作品產生感受,並與自己的經歷連結時,將生成獨一無二的美感經驗。參與性的最後一個階段,期盼觀眾轉化作品內容,分享此美感經驗並觸及更多人,而國立中山大學與高美館正嘗試透過創新的教育課程,吸引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大學生,引導學生與當代藝術鏈結,同時結合自己的專業,將自己在意的議題讓更多人看見。

座談後,陳志維專業經理問到:處理原民議題時,該如何平衡策展方的想法與原民真正的想法?曾芳玲主任認為,展覽的重點並非由誰來說故事,而是觀者是否產生共鳴。爾後,曾芳玲主任也針對院長提及的假訊息議題、AI產出藝術的真實性問題做出回應,指出藝術精彩之處是藝術家能把「虛」與「實」的界線做到無可言喻的境界,重點不在真假,而是回歸觀者的感受。趙可卿助理教授亦補充,畢竟凡事也不盡然完美,藝術無可取代的價值正是能把「美」結合,創造新的可能性。座談最後,曾芳玲主任以林宜誠副教授的提問作結,指出一個展覽的目的正是希望能呈現文化不同的面相。儘管一開始總會害怕犯錯,但正是開始實踐之後,才有機會創造新的可能。除了在場老師們,參與此座談會的的周同學表示:透過此座談會,他也回想起自己在內惟藝術中心、美術館的參觀經驗,發現來在此處光顧的人,或許是參與藝術、或許是吃頓午餐,都成為了「作為美好生活存在」,讓更多不同類型與背景的居民得以參與文化並從生活中體驗感動

本計畫由王宏仁院長主持,巴清雄助理教授、于欽平副院長共同主持,同時集結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創新所、教育研究所、亞太區域研究所、社會學系、光電工程系、劇場藝術學系等跨領域專業,企圖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文化保存、研究等展現霧台魯凱族的文化遺產。此系列講座未來還有兩場座談,主題分別是10月11日「人類學博物館@典範轉移: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的實踐嘗試」及11月8日的「石版屋的聚落變遷與願景」,歡迎中山大學師生踴躍報名。此外,高美館現正展出《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年度特展,期許透過藝術的力量,讓永續議題深植人心。我們竭誠邀請大家走入美術館,與藝術共振。

系列座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