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中山大學USR計畫「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致力於推動魯凱族文化復興、原民知識傳承推廣及促進永續教育。計畫於8月辦理為期六天的暑期密集課程,由西灣學院王宏仁院長與社會系魯凱族人巴清雄老師開設的「原住民的環境、經濟與社會」課程,與西灣學院吳亦昕老師及伊藤佳代老師「地方創生議題探討」課程共同授課,帶領23位來自不同系所的中山學生進一步認識魯凱文化與產業發展議題,更跨國連結日本千葉大學鈴木雅之教授與5位學生共學參與,深入霧台部落「收穫祭」實地學習。

收穫祭會場大合照

中山與千葉學生參加霧台部落收穫祭圍舞

為期六天的課程內容豐富,課程大量以主題式議題分組PBL討論、世界咖啡館分享交流、進入場域前先瞭解的先備知識,包含由巴清雄老師介紹魯凱文化以及吳亦昕老師帶領大家進行田野訪談觀察技巧練習;跨國創生案例方面,邀請千葉大學鈴木雅之教授分享在日本地方振興與復育的相關經驗與做法,探討在地經濟、環境永續與觀光旅遊結合的利弊。

前導課程中西灣學院吳亦昕老師與學生間的PBL討論

前導課程中山同學與千葉同學交流發表

有了對霧台與地方創生概念的初步認識後,課程前往霧台進行四天三夜移地教學,深入部落實際操作學習傳統技藝,包含參與中山大學小米田的田間管理,體驗農具操作及認識共生作物的生態;協助部落準備收穫祭,並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搗小米與紅藜、脫粒、風篩等技術,從原料開始製作小米食品與釀酒。中山學生在過程中面對自己也不太熟悉的部落傳統文化知識,努力翻譯、轉譯給日本同學理解中不同文化以及語言的交流碰撞,是許多學生覺得此次課程最不同於以往課程的收穫。

中山與千葉的學生學習田園管理

千葉大學同學體驗傳統「風篩」小米技術

此次課程亮點之一是參與部落「收穫祭」,學生在祭典的籌備中學習魯凱族的傳統四步舞蹈、製作花環頭飾,並體驗魯凱族服與琉璃珠文化,理解「祭典」文化的傳統意義與重要性。在祭典參與中,師生共同參與圍舞,也透過親身體驗理解部落男性「刺福球」、魯凱姑娘「盪鞦韆」與吟唱歌謠、以不同華麗的頭飾與舞蹈順序來顯示地位等部落祭典傳統,以及部落中「分享」、「祈福」的文化之美與價值。除了實作體驗學習,各小組還有文化主題議題任務,要從中深入訪談部落耆老與族人,任務主題包含:農業歌謠、頭飾、石板屋、傳統族服、傳統飲食,訪談中除了主題知識的學習之外,更透過訪談理解部落目前遭遇到的問題、族人耆老面對下一代文化傳承的擔憂,進而反思面對原住民文化永續議題,未來可以思考的做法與協力。

課程中同學分組拜訪部落耆老們,其中杜山雄老師是部落籌備收穫祭的重要角色,也是課程同學訪談農業歌謠知識、此次帶領同學走訪認識部落故事的重要老師之一,老師在九族文化村擔任歌舞總監三十年,退休後回到部落從事歌謠傳承教學與文史工作。負責訪談老師的葉同學表示:「不知不覺就與老師聊了兩個小時,聽到老師吟唱傳統歌謠以及訴說故事、從歌曲理解部落面對自然山林的態度價值,覺得很珍貴,很開心能有機會透過課程將這麼寶貴的知識與聲音紀錄下來。」

杜山雄老師帶領同學走訪霧台部落

小組主題任務訪談在地耆老

課程以各組主題式的報告分享作為結尾與收穫討論,學生依主題分享深入的部落知識與價值,面對多元文化能更進一步認識、理解重要性,並埋下對於文化永續保存的種子以及臺日學生友好交流的情誼。身為霧台魯凱族人的巴清雄老師表示:「此次很開心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魯凱文化,非常感動同學如此投入。」西灣學院伊藤佳代老師表示:「透過課程讓臺日同學的交流更深入,鼓勵大家持續保持連結共同學習」。西灣學院吳亦昕老師表示:「同學從田野中有許多有趣的發現,此次課程帶給臺灣與日本的同學有更多文化交流的經驗與學習。」此次移地教學課程不僅讓學生從實際體驗中獲得文化知識與經驗,更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持續推動魯凱族文化的永續傳承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