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為了推動霧台原住民文化永續,並將原住民生活場域轉化為新型態博物館,教育部USR計畫之【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與OSUN開放社會大學網絡公民參與計畫(OSUN Civic Engagement Initiative)合作舉辦「新世代的參與式博物館 歷史與願景」一系列的精彩座談。本場次由西灣學院趙可卿助理教授主持,邀請國立高雄大學建築系陳啟仁教授以「石版屋的聚落變遷與願景」為題,分享教授在研究原民風情以及部落建築的過程中獲得的啟示。

陳啟仁教授首先提到,部落社會是最小的完全生活單元,只要基於土地與生態倫理,就能自給自足,例如石版屋是沿著等高線建立,藉由善用地形與氣候共生。日本的研究團隊也發現部落用於建築、織物、器具的顏色,正巧呼應出部落旁的植栽,反映出部落與生態共生的精神。除了與生態共存外,他也看見部落在機能與傳統間取捨,例如現代建築的佈局及物件與傳統家屋融合並改建成民宿。而在老七佳以及舊好茶部落的修復計畫中,陳教授認為,部落自身的識別性與自明性,以及非部落的學者們如何正確解讀,是計畫進行時不可忽略的核心思考。例如,應該先確立山上的基礎設施,並把「人」照顧好。畢竟有「人」在的地方,部落才存在。部落的存在不論對於部落居民,或是久沒回家的部落子民,才能稱為永續。

考察家屋的過程中,陳教授亦從耆老訪談了解:家屋的形成涵蓋了選材、觀察、儀式、祝福等思考,可能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過程」,而非單一的「結果」,強調家屋是心理的歸屬,不單只是硬體的建築。建議登錄文化景觀範圍的報告中,考量農耕文化、狩獵文化也是原民的一部分,因此劃設範圍時必須涵蓋農耕地和獵場,才算完整的部落,同時,也應該記錄更細微的空間分析,讓下一代子民對部落有更深的理解。

 

陳教授總結,原民部落社會是一個完整且永續的基本生活單元,能夠自己解決生活所需,且擁有獨立的原民文化。因此在修復家屋的過程中,新的建築修復方式與族人的生活習慣相互碰撞,成為多文化衝擊的實驗場。除此之外,我們也應當反思土地以及生態倫理,理解原民與環境不言自明關係的重要性。族群中心主義的規劃模式正被重新評估,以更好地適應原住民群體的價值和生活需求,也反應出修建團隊尊重原民自主性、促進文化韌性和永續的目標。

座談會後,蔡書瑋助理教授問到:「修建部落的規劃需要各種領域專才合作,在跨領域對話時是否感到無力?以及該如何建立良好的溝通?」陳教授認為,每個領域的專業與專精程度都不同,重點在於彼此尊重。他提到作家雨果曾說:巴黎街道和房屋有兩種面,是裡面和外面;意即,當人要拆房時,外部建築構造、內部人的生活故事都需要被尊重。所以在跨領域合作時,盡量將自己專業能做的能量釋放,同時也將跨域目標放在心中,接納他人意見。此外,趙可卿助理教授也回饋,許多從聚落空間、街道發展的研究可以看出族群的防禦需求,但是反觀原民聚落卻比較難辨別。陳教授則是回覆,老七佳的防禦是使用仙人掌,但是其他部落需要靠其族人來辨別。因為有時漢人對於該地生態和土地的知識比較貧乏,所以需要由族人「換個角度看」,讓我們了解沒有被察覺的獨特習性或是文化。最後他也表示,面對原住民族人時,應當去除自己的主觀意見、去中心化,才能接納自己不曾發現過的事實。「不帶主觀的赤子之心」正是陳啟仁教授秉持的核心價值。

 

本系列「新世代的參與式博物館 歷史與願景」已舉辦三場座談會,以泛南島原民文化、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以及石板屋的聚落變遷與修復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原住民文化議題的永續發展與文化復振。這些對談促進了師生對於原民文化的理解、文化遺產的保存、與拓展跨領域合作的機會。此外也更期望為不同專業的師生和原民文化保護搭建橋樑,並推動霧台作為文化景觀遺產的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