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文/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

 

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在正式邁入第四年之際,籌備已久的《鹽夏再社區:HISP&USR鹽埕行動紀實》也即將出版,《鹽夏再社區》作為策展手冊,不只是記錄今年「再社區」與「鹽夏不夜埕」從策畫到執行的過程,更是一本方法檢討與反思書寫的行動研究書。

搶先分享《鹽夏再社區》〈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焦點座談紀錄〉摘錄內容,此場焦點座談舉辦於「再社區」策展結束後,目的為與社區夥伴一同分享、檢討「再社區」的合作經驗與可改善的面向。適逢五月中旬疫情再度爆發且愈加嚴峻的處境下,社區夥伴與場域的現況、困難及團隊可能扮演的支援角色,也納入討論。

 

▌再社區—過渡‧聚合‧創生焦點座談 精華版紀錄
(完整版請參閱《鹽夏再社區:HISP&USR鹽埕行動紀實》)

主持人:

邱俊達|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與談人:

王俊傑|國立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共同主持人、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共同主持人、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共同主持人暨副執行長、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曾意琇|計畫專任助理

邱駿朋|新浜碼頭藝術空間經理

林國輝|貓手日文二手藝文書店負責人

高堂祐|廢墟BAR負責人

辛亞純|培力團隊「鹽埕飯包」成員

洪旻宏|培力團隊「畫說鹽埕麵」成員

 

多樣性的社區串連與擾動

 

本次展覽的合作夥伴,包含作為創生基地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以及社區展場的貓手日文二手藝文書店、廢墟BAR、SKB文明鋼筆等,以上店家多為兼具藝文展演機能的複合式商家,而培力團隊也在各自的計畫中發展出與十多個在地美食店家與特色商家的合作。廢墟BAR負責人高堂祐認為,展覽內容與店內空間的整合,可以讓消費者從單純的消費進一步發掘和體驗藝文內容,然而,因空間屬複合式機能,較不易量化消費者與觀展者的區別。貓手負責人林國輝也表示,確實不易區分參觀者是因為展覽活動或是慕書店之名而來,但只要大家進來店裡能看見不一樣的東西,都是很好的連結與互動。

 

培力團隊「鹽埕飯包」成員辛亞純說道,「飯包」總共與九個店家合作,一開始以為會很熱鬧有趣,但實際上效益不如預期,不過所有店家仍認同且鼓勵他們,並希望能夠持續下去。「畫說鹽埕麵」成員洪旻宏與店家的互動則超出預期,譬如原以為忙碌的「陳媽媽古早味麵店」可能不會接受訪談,反而很樂意參與;「鹽埕製麵廠」一度婉拒的理由則是「怕生意太好」,後來也是積極參與。這都顯示藝文展演活動確實具有對社區或店家產生刺激,儘管每個人考量的重點不同,但皆值得團隊在延續規劃中深入思考。

照片提供/ 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

照片提供/ 中山大學科技部HISP計畫舊港區團隊

照片提供/ 培力團隊「鹽埕飯包」

疫情爆發後的鹽埕現況與反應

 

五月中突然爆發的疫情,對全台灣諸多產業形成衝擊,鹽埕地區也不例外。廢墟BAR除了藝文、咖啡餐飲,也有經營民宿,後者業績幾乎是雪崩式下滑,高堂祐也因而改變經營策略,他表示:「廢墟BAR總共有五間房間,過去都是在 Airbnb、Booking.com、Agoda這些平台上分租,生意算不錯,但在疫情發生後就改成以包棟為主的出租方式,雖然歷經一段陣痛期,但這個應變方案目前看來效果還不錯。」至於餐飲部份,疫情讓內用單完全沒了,雖有在做外送便當,可是畢竟不是強項,或許會趁這次疫情直接轉型為純空間的經營型態,或是將主力的商品如調酒變成外帶形式等。此外,高堂祐也提起,其實以前想過,如果廢墟BAR不做成品的販售,而是做原物料、食材為主,像是「平凡五金行」這種,鹽埕較欠缺的優質食材店家,在疫情時期衝擊可能相對比較小。目前能努力的,也只能盡量減低風險和損失,再思考疫情過後怎麼用更快的方式爬起來。

 

「鹽埕麵」成員同時也是經營「星埕漫遊」選物網站的洪旻宏在疫情爆發後,因擔心鹽埕老店家會撐不住而歇業,因此旋即建制鹽埕跟哈瑪星的外送懶人包。「懶人包觸擊率目前是不錯的,但還不知道實際訂餐的數量。」此外,他也想透過線上市集或是線上活動,讓店家和藝術家之間做更多的串聯。鹽埕目前人數較大的線上社群,是由蕭清元創辦的「鹽埕研究所」臉書社團,已有很豐富的紓困資訊,但對中老年的店家可能效果有限,更需要專門去協助。最後,「再社區」中有許多計畫都在思考轉型與永續的方法,疫情期間是否可能是一個操演的機會?

再社區策展紀實與訪談影片

從一次性到永續性的社區策展

 

宋世祥表示,大家現在談如何透過策展為地方帶來改變,這也是當初他創辦「鹽夏不夜埕」的動力。以前大家來鹽埕是來體驗新奇的東西,現在雖有大批人潮來鹽埕,但大多往駁二而非街區移動。在他看來,新浜碼頭藝術協會恰恰可扮演一個駁二與社區接軌的藝文空間。新浜的角色定位清楚,加上關鍵的地理位置,讓社區創新的一面可在這裡就被看見,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疫情之前。而現在在疫情之下,我們到底可以一起來做些什麼,讓新的活力不斷出現?換言之,除了要有作為地理樞紐位置的實體空間,鹽埕還需要一個虛擬的樞紐位置,像是一個平台去做導出,再透過高雄市文化局或是商圈達到擴散的效果。

 

最後,計畫主持人王俊傑強調,素人參與策展要如何變成一個恆常性的存在,是他過去兩三年以來最關心的問題,也是為什麼在計畫第二年的時候,他與鹽埕研究所有非常高的互動的原因。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正式成立一個組織會是推動永續的一個辦法,而成立後更重要的工作是建立團體的穩定運作方式,特別是當每個人都有非常高的自主性,願意在工作的時間之外投入到社會公益上的話,大家也會做得很快樂。但無可避免的,每個人都有正職,不可能全職做這樣的事情。這時組織就很重要,在這樣的一個框架裡面,可以不斷有一些事情在進行,並招募新的成員進來。也許團隊未來可從互動程度比較高的學員、以店家為主的團體以及以藝文活動為主的團體建立相關名單等,與合作的對象確立統一的聯絡對口,在恰當的合作模式中共同去爭取經費。這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更多中山大學科技部人社計畫舊港區最新消息 鹽埕書/抒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