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團隊過去持續深耕「高雄港灣兩岸」(包含旗津、柴山、哈瑪星、鹽埕等)傳統社區,在「城市故事館」階段與博物館協作,以「調查—轉譯—展演」,重塑地方認同感;在「城市共事館」階段則回應地方需求,提出「生態地景」、「常民聲景」及「島嶼願景」三面向的九大實踐專案,通過多元的執行策略與在地社區建立夥伴關係,落實場域共創,以達在地認同(Identity),館舍連結(Bonding)以及跨界共榮(Attachment)的目標,至今已有階段性豐碩成果。除了發展出揉合常民知識轉譯為具常民觀點之「系統性高雄學」,更建構出一個「共榮、共善、共創」舊港創生平台(platform),每年約滾動15個公私部門的合作案、8個地方政府資源的連結、串聯8間地方高中與國中小、以及12個基金會或地方組織共同投入。在人才培育方面,為力促課程與場域議題的交織深化,已建立「環境永續與社會創新」、「社區文創」微學程以及「高雄學共學群」。藉由系統性的課程安排,希望學生學習歷程得以逐步由地方學及永續發展的素養建構走向多元的實務應用,進而有實踐力回應場域議題。
本團隊長期關注邊陲社區、文化流失與環境永續等課題,有鑑於如何因應「氣候危機」及邁向「淨零轉型」,已是目前全球與在地皆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們認為,本計畫應在台灣奔向淨零與永續轉型的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過去本團隊經由深耕在地與鏈結行動者,建構出產官學交織的「行動網絡」,已有成熟的方法論與韌性來面對前述挑戰,並進一步和國際對話與合作共學。因此,在上述基礎上,本計畫擬從「在地」走向「全球在地(Glocalization)」,以「邁向永續轉型」為目標,擴大前期計畫「地景、聲景、願景」的架構,從促進「循環永續的環境」、「深耕地方的文化」及「公平包容的社會」三大轉型面向,鏈結全球在地行動網絡,讓向台灣向國際學習、也將台灣經驗帶向國際。為此,本團隊已在前期計畫初步與國際學校或組織進行合作與對焦,本期可望進一步強化國際夥伴關係,持續共學共培、形成共識、攜手共創,一起探找與實作永續轉型所需的解方,並從在地與全球的教學與社會實踐中,培養出具在地關懷與全球視野的國際移動實踐人才。
成果展現
計畫團隊
主要團隊 社會學系
計畫主持人 楊靜利教授
共同主持人 王梅香副教授、邱花妹副教授
協同主持人 王御風副教授(高雄科技大學)、李怡志專任經理
計畫聯絡人 吳涵瑜 0911-728-000 whysoon@gmail.com
-
所屬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