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ngage.nsysu.edu.tw
https://engage.nsysu.edu.tw/wp-content/themes/beanincave

【轉自中山新聞

 

太平洋黑鮪是生魚片中的極品,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特聘教授張水鍇今年以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副主席身份到越南峴港出席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年會,會中報告黑鮪資源量增加的好消息。在國際嚴格執法及管理奏效下,被過度利用的黑鮪資源已提前達到第一階段復育目標,並預期能在2029年恢復到健康水準,台灣不只漁獲量從最低的200餘噸回升近1500噸,黑鮪配額也從今年起調高15%,對台灣黑鮪產業有利。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2022年第十九屆大會我國代表團,前排正中為團長漁業署林副署長,左一為中山大學特聘教授張水鍇(首席科學家)

太平洋黑鮪外觀魚鰭呈深藍色、腹部是銀灰色,游速瞬間爆發力可達時速160公里,且具海洋界和牛美名,肉質、香氣與口感是生魚片的極品。太平洋黑鮪壽命約30年,體長可達3公尺,目前世界紀錄最重達450公斤。由於黑鮪體型大且經濟價值高,洄游經過的國家都會捕撈。

 

張水鍇說明,黑鮪產卵期被台灣和日本延繩釣漁業捕撈,出生後稚魚、幼魚被日本和韓國小型圍網和其他沿岸漁業捕撈,幼年洄游到東太平洋後被美國休閒漁業及墨西哥圍網漁業捕撈。總漁獲量曾達4.8萬噸,近幾年漁獲量下降到1.5萬噸以下,以日本漁獲量最大,近年墨西哥排第二。台灣每年4至7月黑鮪魚季則用延繩釣漁法捕撈,今年核准485艘黑鮪漁船,卸魚港口集中在屏東東港、台東新港、宜蘭蘇澳、高雄前鎮等4處。

太平洋黑鮪的資源研究是由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負責,張水鍇目前連任兩屆該組織的副主席。他指出,「黑鮪資源曾經歷嚴重衰退」,從1996年起下降,相對於未有漁業時的高峰,2010年來到歷史最低點,僅1.5%。受大環境影響,台灣東港黑鮪季捕撈成熟黑鮪的產量,也在2012年創下新低,只有711尾,重量僅214噸,比1999年減少93%。

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2022年第十九屆大會會場,與會代表約400人

早年國際缺乏足夠資料及證據證明資源衰退程度,張水鍇投身黑鮪研究,利用台灣率先國際實施的黑鮪漁獲文件計畫(CDS)及各種市場資料,提出新的資料重建模式與資源指標研究結果,成為國際組織評估黑鮪資源的重要指標。張水鍇表示,黑鮪資源下降最大的元凶是日本、墨西哥等捕撈稚魚、幼魚的小型圍網及沿岸漁業,而捕撈成魚的鮪延繩釣漁業(台灣及日本)的影響僅有2%。因此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向國際組織提出建議,最後於2014及2015年通過稚幼魚漁業配額削減一半的嚴厲措施,台灣成熟魚配額則不變。

中山大學張水鍇教授(右2)以北太平洋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副主席身份向大會說明黑鮪及其他北太平洋鮪旗魚的資源狀況

張水鍇指出,黑鮪資源在嚴格執法及管理奏效下,已顯著恢復,並反應在漁獲量的增加上,「第一階段的復育目標已比預期提前5年達到,現正邁向2029年恢復到健康水準的目標,台灣漁獲量也在近兩年回升到將近1500噸水準。」近年日本率先發難希望調高捕撈配額,獲台灣等會員覆議支持,經過一番折衝,台灣黑鮪配額從今年起調高15%,過去3年台灣年配額為1709噸,今年起上修為1965噸。

張水鍇指出,雖然今年台灣黑鮪配額因資源恢復而增加,但政府還是要提早準備漁獲量可能超出配額的管制措施,以維持管理的好榜樣;另外,也應繼續強化台灣黑鮪資料的品質及資源的研究。他強調,黑鮪魚資源恢復及配額上修對台灣黑鮪魚經濟利大於弊,產業界可預先思考後疫情時代產銷策略,漁業署也要有配套建立預警系統,捕撈總量達配額80或90%時,就要有警示機制以避免失控。